文都教师考试网为同学们整理了出了1000道最有含金量的教师资格证考试试题,希望同学们坚持每天做10道题,积少成多,100天拿下教师资格证!

  1.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素质之间表现出了(  )的关系。

  A.相互独立

  B.相互促进

  C.相互抵消

  D.相互关联

  2.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应该具备哪方面的素质?(  )

  A.良好的道德修养

  B.团结协作精神

  C.人际交往能力

  D.忠于职守

  3.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  )做出处理。

  A.15日内

  B.30日内

  C.42日内

  D.58日内

  4.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  )的影响。

  A.社会生活和群体

  B.教育对象

  C.教育法规

  D.教育原则

  5.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6.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的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7.启动Excel后,Excel将自动打开一个名为(  )的工作簿。

  A.文档1

  B.sheet1

  C.book1

  D.excel1

  8.航天飞机以很高的速度绕地球飞行,宇航员能够离开航天飞机在太空中行走而不被甩掉的主要原因是(  )

  A.宇航员身上都有一根绳子与航天飞机相连

  B.他们身上都背着一个火箭助推器使他们的速度与航天飞机相同

  C.太空中没有阻力,他们在太空中仍然保持着与航天飞机相同的速度

  D.此种传闻不太可靠,人不可能在太空中行走

  9.张仲景、华佗在医学上的成就十分突出,他们都生活在我国古代的(  )

  A.战国时期

  B.三国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东汉时期

  10.宋真宗赵恒御笔做“劝学篇”,有“书中自有黄金屋”流布天下几近千年。黄金榜求龙头望,成了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自古华山一条道”。当“黄金屋’’成为读书的唯一价值取向时,很容易将一个民族的思维纳入功利和实用的框架,看似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实则开了历史的倒车。借书籍端正人生要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才是书籍的王道。这段文字要表达的意思是(  )

  A.人们对于读书的理解,不能让功利的目的占了上风

  B.“书中自有黄金屋”是许多人读书的目的和追求

  C.读书就是读书,何必附加上那么多的东西

  D.读书可以启智明理修身养性,也可以蒙蔽心智唯利是图

  1.B【解析】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能够加强教师的责任感,成为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动力;反过来,高素质的教师也能够积极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提高。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2.A【解析】孔子的话说明教师要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促进师生关系的发展。

  3.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39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做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30日内做出处理。

  4.A【解析】人是社会中的人,人无时无刻不受到社会和群体的影响,教师也是如此。因此,从教师个体职业良心形成的角度看,教师的职业良心首先会受到社会生活和群体的影响。

  5.B【解析】夸美纽斯提出,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提出“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6.D【解析】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它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既是我国法律体系的根本大法,也是教育类法律的根本大法。

  7.C【解析】启动Excel后,就会自动打开一个名为“book1”的工作簿。

  8.C【解析】航天飞机运行的轨道已经在大气层的边缘,在宇航员舱外作业的时间内,空气阻力的影响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且因为宇航员和航天飞机在同一个惯性参考系下,有同样的初速度、加速度和运动状态,因此,两者间将保持相对静止。

  9.D【解析】张仲景,被人称为医圣,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150一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215—219年),活了七十岁左右。华佗,东汉末医学家。他约生于汉永嘉元年(145年),卒于建安十三年(208年)。

  10.A【解析】文段批判了将读书功利化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