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 )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A.本体性知识
B.条件性知识
C.实践性知识
D.文化知识
2.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 )的现实需要。
A.依法治国
B.以德治国
C.以人为本
D.均衡发展
3.语文教师在教授古诗时,列举了一些古诗文名句,其中跟科举有关的是()
A.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B.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C.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D.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4.下面诗句不是杜甫所作的是()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B.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下列关于教师职业责任的发展趋势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社会发达程度越高,教师职业的劳动越复杂,所负担的责任就越大。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就越重要
B.教师的职责发展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
C.教师的职业责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更新的
D.教师的职业责任发展趋于单一专业化
6.司马迁《史记》作为纪传体史学著作,其叙事是( )记载历史的。
A.以历史事件为中心
B.以朝代更迭为中心
C.以历史人物为中心
D.以作者的历史观为中心
7.下列三部著作成书的先后顺序是( )
A.《诗经》—《论语》—《春秋》
B.《春秋》—《诗经》—《论语》
C.《诗经》—《春秋》—《论语》
D.《春秋》—《论语》—《诗经》
8.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的是( )
A.海顿
B.贝多芬
C.巴赫
D.莫扎特
9.在教育教学的细节中如何做到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
A.对学生一视同仁,一样要求
B.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能绝对化
C.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的比较与学习
D.不同的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不考虑动机与原因就进行处理
10.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A【解析】本体知识是指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法等相关的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实践性知识即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教育经验。“学高为师”“良师必须是学者”强调的是本体性知识,也就是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
2.C【解析】加强师德建设是具有社会意义的重要工程,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现实需要。
3.A【解析】A项中诗句说的是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其他项与科举考试无关。
4.C【解析】A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B项“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出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C项“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出自李贺的《雁门太守行》;D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因此本题选C项。
5.D【解析】现代教师应该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者,是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者。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不是阶段的,而是连续的。
6.B【解析】语音随着历史的前进而逐渐改变,《诗经》的韵脚,到了后代读起来就变得不和谐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便提出了“叶韵(音)说”,即改变某个字的读音,使之与上下文的韵脚和谐。这种做法是主观随意的不科学做法,清代古音学兴起以后,这个做法遭到批判,但是直到现在仍有人使用此法。因此本题选B项。
7.D【解析】在提问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回答错误,教师要及时纠正,给学生做一个明确的解释,一定要让学生弄明白错在哪里,不能放任不管。
8.A【解析】海顿被尊称为“交响乐之父”,故答案为A项。
9.B【解析】根据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规律,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途径和方法手段,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因此,要辩证地看待学生的优缺点,不能绝对化。
10.B【解析】教育基本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我国的教育基本法是1995年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