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教学相长,循序渐进”等教育原则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尚书》

  D.《孟子》

  2.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昆体良

  D.苏格拉底

  3.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充分说明了(  )是教育的重要因素。

  A.后天学习训练

  B.遗传素质

  C.教师教学水平

  D.遗传素质成熟程度

  4.“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出教室的”这一观点源自于(  )。

  A.联结学习理论

  B.认知一结构理论

  C.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5.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马斯洛

  B.班杜拉

  C.韦纳

  D.斯金纳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  )起开始实施。

  A.1990年9月1日

  B.1995年9月1日

  C.2000年9月1日

  D.2005年9月1日

  7.去过几次小朋友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达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8.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是(  )。

  A.皮亚杰

  B.弗洛伊德

  C.桑代克

  D.科尔伯格

  9.根据学习的层次,比概念学习低一层的是(  )。

  A.信号学习

  B.规则学习

  C.辨别学习

  D.言语学习

  10.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  )。

  A.形象思维

  B.抽象思维

  C.发散思维

  D.直觉思维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1.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  )。

  A.教育民主

  B.关爱自我

  C.回归生活

  D.个性发展

  E.关注分数

  12.布鲁巴奇在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包括(  )。

  A.反思日记

  B.详细描述

  C.交流讨论

  D.关注问题

  E.行动研究

  13.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  )。

  A.学费

  B.杂费

  C.书费

  D.住宿费

  14.新课程改革从哪几方面进行整合性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A.知识与技能

  B.过程与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教师与学生

  15.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有(  )。

  A.自主学习

  B.合作学习

  C.课堂学习

  D.探究学习

  E.家庭学习

  16.新课程改革中提倡的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包括(  )。

  A.民主平等

  B.教学相长

  C.心理相容

  D.尊师爱生

  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  )来保障。

  A.靠教师

  B.靠社会

  C.靠法制

  D.靠制度

  18.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由(  )组成。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生理内驱力

  19.为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实施,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根据(  )制定了《禁止使用童工规定》。

  A.宪法

  B.教育法

  C.劳动法

  D.未成年人保护法

  20.在实施“中小学继续教育”工程中,要把(  )放在突出的地位。

  A.学历教育

  B.思想政治教育

  C.职业道德教育

  D.信息技术教育三、填空题(每空2分,共22分)

  21.2010年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第四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当地时间6月27日发表题为_______的主旨讲话。

  22.桑代克在总结他早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练习律、_______和_______。

  23.波斯纳提出的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是_______。

  24.学生学习了m(a+b)=ma+mb之后,错误地得出了lg(a+b)=lga+lgb,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称为_______。

  25.2010年11月2日,第_______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在全国开展,我国人口普查每_______年开展一次。

  26.2010年10月1 日 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_______卫星成功送人太空。

  27.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在内罗毕审议通过中国申报项目_______和_______,将其列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8.目前中小学采用的分层教学思想遵循了_______的教学原则。

  四、名词解释(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4分,共8分)

  29.学校德育

  30.元认知策略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31.思维品质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2.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10分)

  3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我们国家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及时做出了“以德治国”的科学论断。“以德治国”对教育领域指明了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性。请根据品德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简述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学记》主要讲述的是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它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

  2.B[解析]亚里士多德是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德智体多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思想家。

  3.D[解析]格塞尔的“同卵双生子爬楼梯”的实验充分说明了遗传素质成熟程度是教育的重要因素。

  4.D[解析]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出教室的”。

  5.B[解析]“自我效能感”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6.B[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于1995年3月18日通过,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

  7.C[解析]皮亚杰将儿童认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该阶段个体靠感觉与动作认识世界;第二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7岁),该阶段个体开始运用简单的语言符号从事思考,具有表象思维能力,但缺乏可逆性;第三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7~11、12岁),该阶段个体出现逻辑思维和零散的可逆运算,但一般只对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运算;第四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11、12~15、16岁),该阶段能在头脑中把内容和形式分开,使思维超出所感知的具体事物或形象,进行抽象的逻辑思维和运算。题干所述属于第三阶段,本题选C。

  8.D[解析]科尔伯格是道德两难故事法的创始人。

  9.C[解析]加涅把学习分成八类:(1)信号学习。(2)刺激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前三类是人和动物共有,后五类是人类所特有。

  10.C[解析]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是发散思维。

  二、多项选择题

  11.ACD[解析]新课程价值的追求包括:(1)教育民主;(2)国际理解;(3)回归生活;(4)关爱自然;(5)个性发展。

  12.ABCE[解析]布鲁巴奇在1994年提出四种反思方法,包括反思日记、详细描述、交流讨论和行动研究。

  13.AB[解析]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规定:实施义务教育不收学费、杂费。

  14.ABC[解析]略。

  15.ABD[解析]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6.ABCD[解析]我国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包括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与心理相容。

  17.CD[解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指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本上要靠法制和制度来保障。”

  18.ABC[解析]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的内驱力。

  19.ACD[解析]《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第一条:为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义务教育制度的实施,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宪法和劳动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制定本规定。

  20.BC[解析]略。

  三、填空题

  21.《同心协力共创未来》

  22.效果律准备律

  23.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24.负迁移

  25.六10

  26.嫦娥二号

  四、名词解释

  29.[参考答案]学校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品德教育的总称。思想教育是指思想意识教育,是人生观和世界观方面的教育。政治教育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政治立场、政治方向的教育。品德教育就是向学生传授社会主义的道德观点、道德行为规范,使学生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

  30.[参考答案]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典型的学习策略,指学生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有效监视及控制的策略。

  27.中医针灸京剧

  28.因材施教

  五、简答题

  31.[参考答案]思维品质反映了每个个体智力或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五个方面。

  32.[参考答案](1)内部条件

  ①学生的自身需要与目标结构;

  ②成熟与年龄特点;

  ③学生的性格特征和个别差异;

  ④学生的志向水平和价值观;

  ⑤学生的焦虑程度。

  (2)外部条件

  ①家庭环境与社会舆论;

  ②教师的榜样作用。

  六、论述题

  33.[参考答案]品德,又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人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是一种个体心理现象,是一定的社会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上的表现。同时,品德是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的统一,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的统一。品德心理因素构成说认为品德心理结构是由一系列彼此联系的心理因素构成的统一体。各心理学家按自己的研究分为“三、四、五、六”因素论。但总体上看,他们把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因素和品德心理结构紧密结合,特别强调了知、情、意、行等基本心理因素的作用。

  在培养学生品德过程中,我们应注意:

  (1)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自觉的品德接受、运用品德的行为基础。

  (2)关注学生品德发展的矛盾冲突。学生在学习各种品德规范之后,具有不成熟的特点。而对家庭、社会的许多冲突矛盾,会出现许多幼稚的观念,甚至会出现反道德的观念,这个时候应该多加引导。比如,每个学生都知道长期沉迷于电子游戏对自己的学习和身心非常有害,但是当受到游戏的诱惑时,往往就抛开了道德对自己的要求。这是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应该从加强道德意志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自制力,提高抵抗诱惑的能力。

  (3)创造环境,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学校及家庭的环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学校应该尽量在学校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即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班集体的情感对集体成员道德情感有很大影响,同时,班集体的行为习惯水平对集体成员品德形成的影响也非常明显。它能够促使个体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和定型,可以促使个体道德行为的不断练习和逐步巩固,还可能改造个体的不良行为习惯。

  (4)认识影响品德形成的主要因素。影响品德形成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方面:道德需要、对道德准则和规范的掌握程度、外部压力、教育者的信任度、信息传递的可信度。教育工作者可以从以上五方面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形成。教育者要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有不同的道德需求,中学生的道德需求往往比小学生的道德需求要高。可以运用各种途径,明确地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使他们能够从众多纷繁复杂的事物中发现所蕴藏的道德准则和规范。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增加道德规范对他们的压力。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保持态度一致,以增加教育者的信任度。

  (5)矫正过错行为应注意的问题。矫正过错行为要注意策略,应当采取医生治病的方针:预防为主,标本兼治,扶正祛邪,对症下药。没有出现不良行为之前要做好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不良行为。治标是指制止过错行为的发展和蔓延,治本是从更深的层次上铲除病根。扶正祛邪是指扶持当事者自身正确的、有积极作用的因素,克服错误的、有消极作用的方面,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对症下药是指特别应当注意全面系统地寻求产生不良行为的外在条件和内在根源,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帮助学生转变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