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的系统化活动。课程设计的实质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取向,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以特定的方式组织安排课程中的各种要素,从而形成特殊课程结构的过程。

  1.目标模式

  泰勒是美国知名的课程理论家,他于1944年出版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课程编制的四个问题。

  (1)学校应当追求哪些目标?(学校应当追求的目标)泰勒认为应根据学习者本身的需要、当代校外生活的要求以及专家的建议三方面来提出目标。通过对上述三个教育目标的来源的分析,可以获得大量有关教育目标的资料和普遍的课程目标,然而,学校指向的目标应该是少量的,为此,泰勒认为,需要对教育目标进行哲学、心理学两次过滤。最终剩下的是最有意义和可行的目标,即得到特定的课程目标。

  (2)怎样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选择和形成学习经验)泰勒提出了选择学习经验的五条原则:

  ①必须使学生有机会去实践目标中所包含的行为;②必须使学生在实践上述行为时有满足感;③所选择的学习经验应在学生能力所及范围内;④多种经验可用来达到同一目标;⑤同一经验可以产生数种结果。

  (3)怎样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有效地组织学习经验)泰勒认为最主要的是必须根据继续性(即在课程设计上要使学生有重复练习和提高所学技能的机会)、序列性(即后一经验在前一经验基础上的泛化与深化)、综合性(即课程的横向联系)的标准来组织学习经验。

  (4)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课程评价/评价结果)泰勒认为评价是课程编制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既要揭示学生获得的经验是否产生了满意的结果,又要发现各种计划的长处与弱点。

  泰勒原理可概括为:目标、内容、方法、评价,即:(1)确定课程目标;(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经验);(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经验);(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他认为一个完整的课程编制过程都应包括这四项活动。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目标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据可依,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但由于它只关注预期的目标,忽视了其他方面,如理解力、鉴赏力、情感、态度等同样有教育价值的东西,所以受到了许多批评。

  2.斯腾豪斯的过程模式

  针对目标模式过分强调预期行为结果即“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缺陷,英国课程论专家斯腾豪斯提出了“过程模式”。所谓的过程模式是指,课程的开发不是为了生产出一套“计划”,然后予以实施和评价的过程,而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研究过程,并贯穿着对整个过程的评价和修正。而所有这些都集中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是整个过程的核心人物。

  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育的目标,尊重并鼓励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强调教师的作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是,这只是一种理论模型,它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也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步骤,缺乏可操作性。

  【同步训练】

  1、被称为课程论经典的学术著作是泰勒的( )

  A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B 《教育目标分类学》

  C 《教育过程》

  D 《教学与一般发展》

  答案:A

  2、课程设计的方法或模式大致可以分为( )。

  A 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

  B 活动分析法、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主观法

  C 主观法、经验法、客观法、活动分析法、实验法

  D 实验法、文献分析法、信息加工法、主观法、经验法

  答案: C

  3、课程开发或设计的起点是( )

  A 课程结构

  B 课程目标

  C 课程实施

  D 课程评价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