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它直接受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影响,是培养目标的分解,是师生行动的依据。课程目标具有时限性、具体性、预测性、可操作性等特点。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

  二、三维课程目标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堂。

  三维的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

  1.学习者的需要(对学生的研究)

  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因此,学习者的需要是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依据。对学生的研究,就是要找出教育者期望在学生身上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它通常包括三方面内容: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2.学科知识及其发展(对学科的研究)

  课程内容来源于一些主要学科的知识,因而课程目标的实现必须要以学科为依托,即在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学科本身的功能。学科知识及其发展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

  3.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对社会的研究)

  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当代社会生活的需要不仅指社会生活的当下现实需要,更重要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趋势和未来需求,这样,课程目标就不仅只是反映当下社会需求,更主要的是反映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

  由于这三个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对任何单一因素的研究结果都不足以成为课程目标的唯一来源。如果过于强调某一因素,就会走到极端。课程史上出现过的学生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就是这类型的例子,它们基本上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因此,在制定课程目标时,应该把学科知识、社会需要和学生需要三者辩证地结合起来,根据我国现行课程的弊端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把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来考虑。

  【同步训练】

  1.新课程要求在学生发展目标方面应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试述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答案要点】

  教育目的是总体性的、高度概括性的,而不是具体的。

  课程目标旨在详细描述学生身心发展的预期结果,明确学生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是具体的,可以付诸实现,不是一般性的规划,与教育目的不同。

  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学校所设置的课程而达成的,但培养目标通常不涉及具体的学习领域。因此,为了使课程编制工作切实有效,我们还必须使培养目标具体化,即要确定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课程目标的制定关系到某一科类或某一学科的全局,而教学目标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依据,它主要是对局部的教与学产生导向作用。

  从教育目的到培养目标到课程目标再到教学目标,它们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体,上一层次目标制约着下一层次的目标,而下一层次目标是上一层次目标的落实与具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