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征,使其形成科学世界观的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这里的认识不等于“认知”,是一个层次高于心理学中的认识的哲学概念,即人脑对于客观世界积极的反映,概括着心理学上的认识、情感、意志以及个性心理品质形成等全部活动和过程。

  区分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标准是活动的主体作用于活动的客体,有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如果主体有目的、有意识地作用于客体,引起了客体的变化,即改造了客体,这种活动就是实践活动;如果主体作用于客体没有引起客体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却是主体自身,这样的活动就是认识活动。因此,教师教的活动是实践活动,学生学的活动是认识活动。

  教学过程中有两类不同性质的活动(教和学),但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之间的矛盾(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矛盾,是认识主体与其客体之间的矛盾,因此学生的认识活动是教学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它遵循的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普遍性规律。教学过程具有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1.认识的总目的是一致的,都是通过认识客观世界,掌握科学真理,最终达到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2.认识的基本规律和阶段具有一致性。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

  1)认识对象的间接性与概括性。即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他人的也是经过提炼的认识成果。

  2)认识方式的简捷性与高效性。通过间接知识认识世界,可以减少探索的实践,避免探索的弯路,尽快地掌握人类的文化精华,因而是高效的。

  3)教师的引导性、指导性与传授性(有领导的认识)。学生具有不成熟性,学生的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传授、指导下进行以达到认识目的。

  4)认识的交往性与实践性。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活动同时具有实践的性质。

  5)认识的教育性与发展性。即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形成既是目的,也是发展的手段,认识中追求并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3.教学过程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不等于发展过程,它是实现发展的途径和手段。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因素也同时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并与学生的认识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教学过程中,也在实现着其身心的全面发展。

  【同步训练】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 )

  A.认识活动

  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答案:A

  2.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

  答案:B

  3.教学过程本质实践说的不足之处在于( )

  A.容易导致教学活动人为的分离

  B.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C.忽略了学生的地位

  D.难以揭示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

  答案:A

  4.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答案:B

  5.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和( )

  A.有领导认识

  B.有个性认识

  C.有差异的认识

  D.有基本的认识

  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