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 教师资格考试 报名已经结束,笔试安排在2016年3月12日进行,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战2016教师资格考试,文都教师资格考试网为考生准备了教师资格证各科考试知识点、真题实战以及模拟练习,希望能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儿童期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发展过程。

点3:幼儿知觉的发展

  点3.1知觉概述

  1.幼儿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人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两者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各种感觉~经构成知觉,便有机地发生联系。如音乐的旋律是由若干单音组成的,但听起来是一个完整的旋律,而不是若干的单音,因为每个单音已成为完整旋律中不可分割的成分了。正是感觉和知觉有这样紧密的关系,所以在实际生活中,纯粹的感觉几乎是不存在的。

  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如过去的经验以及人的倾向性常常参与在知觉过程中,因而当我们知觉一个对象时,可以做出不同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点3.2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形状的感知能力。对幼儿期形状知觉发展的研究,往往是通过让幼儿用眼或手辨别不同几何图形进行的。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幼儿对不同几何图形辨别的难度有所不同,由易到难的顺序是:圆形一正方形一半圆形一长方形一三角形一八边形一五边形一梯形一菱形。

  实验表明,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在幼儿辨别几何图形的任务中,如果让幼儿只依靠手摸,没有让他看,即排除了视觉的参与,那么错误率比较高;如果让幼儿既看又摸,即视觉、触觉和动觉都参与,那么即使以后不用看,只用手去摸,幼儿也能较容易地完成任务。幼儿形状知觉的发展逐渐和掌握形状的名称结合起来。幼儿在还不能准确称呼图形或物体名称的时候,会在感知图形或物体过程中,自发地用语词来称呼它们。

  2.大小知觉

  大小知觉是人们对物体大小的感知能力。

  2.5~3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按语言指示拿出大皮球或小皮球。3岁以后判断大小的精确度有所提高。据研究,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

  对图形大小判断的正确性,要由图形本身的形状而定。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而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却有困难。

  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4~5岁的幼儿在判别积木大小时,要用手逐块地摸积木的边缘,或把积木叠在一起去比较。而6~7岁的幼儿,由于经验的作用,已经可以单凭视觉辨别出积木的大小。

  3.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为了解婴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状况,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视觉悬崖”是一种测查婴儿深度知觉的有效装置,这种装置把婴儿放在厚玻璃板的平台中央,平台一侧下面紧贴着方格图案。实验时,母亲轮流在两侧呼唤婴儿。

  吉布森和沃克曾选取36名6.5~14个月的婴儿进行“视崖”实验。结果发现大多数婴儿只爬到浅滩,即使母亲在深滩一侧呼喊,婴儿也不过去或因为想过去又不能过去而哭喊。该实验说明婴儿已有深度知觉,但无法判断深度知觉是否是先天的。

  坎波斯和兰格采用更灵敏的技术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他们选取了2~3个月,甚至更小的婴儿。结果发现,当把幼小的婴儿放在深滩边时,婴儿的心率会减慢,而放在浅滩边则不会有此现象。这表明,婴儿把悬崖作为一种好奇的刺激来辨认。但如果把9个月的婴儿放在悬崖边,婴儿的心率会加快,这是因为经验已经使得他们产生了害怕的情绪。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婴幼儿的深度知觉随着经验的丰富逐步发展。游戏和体育活动能够促进幼儿深度知觉的发展。

  4.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婴儿出生后,已经能够对来自左边的声音向左侧看或转头,对来自右边的声音则向右侧转。也就是说,婴儿已有听觉定位能力。

  (2)空间关系的掌握

  婴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据研究,2~3岁的幼儿能辨上下,4岁幼儿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当幼儿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和方位词的时候,幼儿园老师往往把左右方位词与实物结合起来。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5.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时间本身没有直观形象,人们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器,所以我们无法直接感知时间,而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来感知。成人与幼儿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成人用表、日历,而幼儿掌握这些工具则需要一些时间。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幼儿知觉时间比较困难,且水平不高。研究表明,幼儿的时间知觉表现出以下特点和发展趋势: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幼儿常以作息制度作为时间定向的依据,严格执行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大量研究表明,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在“天”中,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周”“下周”。

  对于“正在”“已经”“就要”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小孩子常常不能理解计时工具的意义。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点3.3知觉的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

  当我们感知周围事物的时候,总是会根据需要或者客观事物特征,选取少量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其他的事物则区分成为背景,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主要因素: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对象与背景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区别出来;反之,对象则容易消失在背景之中。教师要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适当运用对象与背景关系的规律。根据这个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教材的重点部分,应使用粗线条、粗体字或彩色笔,使它们特别醒目,容易被幼儿知觉到。教学指示棒与直观教具的颜色不要接近。

  (2)对象的活动性

  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容易被知觉为对象。婴幼儿爱看活动的东西,就与此规律有关。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应尽量多地利用活动模型、活动玩具以及幻灯片、录像等,使幼儿获得清晰的知觉。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在视觉刺激中,凡是距离上接近或形态上相似的各部分容易组成知觉的对象。在听觉上,刺激物各部分在时间上的组合,即“时距”的接近也是我们分出知觉对象的重要条件。根据这个规律,教师在绘制挂图时,为了突出需要观察的对象或部分,其周围最好不要附加类似的线条或图形,注意拉开距离或加上不同的色彩。凡是说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挂图,更应该注意每一个演进图的距离,不要将它们混淆在一起。教师讲课的声调应抑扬顿挫,如果教师的讲课平铺直叙,变化很少,毫无停顿之处,幼儿听起来就不容易抓住重点。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言语的作用可以使幼儿知觉的效果大大提高,有些直观材料,光让幼儿自己观察不一定看得清楚,如果加上教师的讲解,幼儿就能很好地理解。因此,教师对直观材料的运用,必须与正确的言语讲解结合起来。通过讲解,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并调动其学习兴趣,教学才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表示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其中,亮度恒常性研究甚少。亮度恒常性是指在照明条件改变时,物体的视觉亮度保持不变。大小恒常性是指对远处的一个客体尽管它明显地变小,但在知觉中仍然保持原有的大小。当我们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时,我们知觉到的物体形状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形状恒常性。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