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 教师资格考试 报名已经结束,笔试安排在2016年3月12日进行,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战2016教师资格考试,文都教师资格考试网为考生准备了教师资格证各科考试知识点、真题实战以及模拟练习,希望能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儿童期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发展过程。

点4: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的发展在3岁后比较明显,幼儿期是观察力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1.目的性加强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的目的性逐渐加强。幼小儿童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观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特别是小班的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常常会忘掉观察任务。中、大班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有所提高,他们能够按照成人规定的观察任务进行观察。任务越具体,幼儿观察的目的就越明确,观察的效果就越好。例如,让幼儿找出两幅图画的不同之处,如果明确告诉他们有几处不同,观察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

  2.持续性延长

  观察持续的时间段,与幼儿观察的目的性不强有关。幼儿对于喜欢的东西,观察的时间就长些。例如观察金鱼,时间可达5~6分钟,观察盆景,则只能有1~2分钟。因为前者是多变的,幼儿比较有兴趣。在一个实验室里,三四岁儿童观察图片的时间只有6分8秒,5岁增加到7分6秒,6岁可达到12分3秒。可见,在学期前儿童观察持续的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显著的提高。

  3.细致性增加

  幼儿的观察一般是笼统的,看得不细致是幼儿的特点和突出问题。例如,幼儿观察时,只看事物的表面和明显较大的部分,而不去看事物较隐蔽的、细致的特征;只看事物的轮廓,不看内在的关系。学习活动要求观察要精细,经过系统培养,幼儿观察的细致性能够有所提高。

  4.概括性提高

  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据研究,儿童对图画的观察逐渐概括化,可以分为4个阶段:

  1)认识“个别现象”阶段。只能对图画中各个事物孤立零碎的知觉,不能把事物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2)认识“空间关系”阶段。只能直接感知到各事物之间的外表的、空间位置的联系,不能看到其中的内部联系;

  3)认识“因果关系”阶段。观察各事物之间不能直接感知到的因果联系;

  4)认识“对象总体”阶段。观察到图画中事物的整体内容,把握图画的主体。

  幼儿对图画的观察主要处于“个别现象”和“空间联系”阶段。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知觉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观察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从依赖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内心活动发展。幼儿初期,观察时常常要边看边用手指点,也就是说,视知觉要以手的动作为指导。以后,幼儿有时用点头代替手的指点,有时用出声的自言自语来帮助。幼儿末期,可以摆脱外部支柱,借助内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知觉。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幼小儿童的观察是跳跃式的,东看一眼西看一眼,不按顺序。经过教育,幼儿能够学会有顺序地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进行观察。幼儿掌握观察方法,需要教师指导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