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时间是10月31日。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将在考试结束后发布教师资格证高中地理学科知识与能力试题,方便考生了解自己本次教资笔试的难点、盲点,并对相应科目的成绩进行估分。各位考生可提前收藏本页面,敬请持续关注!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0分,第27题14分,共24分)
26.【参考答案】
正确的地理观念是地理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今日和未来社会公民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质。"学习公民的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标准中有大量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有联系的教学内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和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
27.【参考答案】
(1)北半球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2)教学步骤: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仍然假设地球表面是均匀的,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以北半球为例,分析大气的运动状况。
【绘制图像】先画出北半球,标明赤道、30°N、60°N和极点等重要纬线;再画出低纬环流、中纬
环流、高纬环流;标注出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标注出东北信风、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并画出风向。
【提出问题】北半球共形成几个气压带与风带,其中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分析单圈环流的思路,自学并绘制高纬环流以及中纬环流,教师提示思考注意事项和绘图要点(画出中纬环流、高纬环流;标注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标注盛行西风、极地东风并画出风向)。
【总结归纳】在北半球形成了三个环流、四个气压带、三个风带。其中,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是因热力原因而形成,中纬环流因动力原因而形成。
(3)教学意义:
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②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够让学生深化对三圈环流形成机制的理解;③全面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地理读图素养,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发展;④体现地理学科的教学特色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8题16分,第29题16分,第30题20分,共52分)
28.【参考答案】
(1)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特征:夏季凉爽多雨、冬季温和干燥;降水总量较少,年温差较小。
(2)走向:大体呈东西走向;形成原因: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力沉积后地壳抬升,经流水长期冲刷、侵蚀而形成。
(3)改善库区气候,使温差减小,空气湿度增大,降水量增加;调节河流径流,改善通航条件;控制坝址以上的洪水,减少下游频繁的洪涝灾害;为该区域农业生产提供灌溉水源,为城市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进行水力发电,提供大量电力能源;进行旅游开发,提升经济效益。
29.【参考答案】
(1)①问题设置不准确;例如:城市等级和城市化概念混淆。改进意见:应该提问的是城市的等级而不是城市化的等级。
②提问缺乏引导性。提问过程中缺乏素材的展示;例如:在提问自己所在城市属于哪个等级缺乏素材和城市发展对区域发展有什么好处没有相应的材料。改进意见:教师补充当地近期城市人口统计数量图,结合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思考和区域发展的相关文字、视频等资料进行分析。
③对于学生回答缺乏总结和评价。例如:是根据什么划分的?每个国家的划分标准一样吗?学生回答人口规模不一样。改进意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我国根据城市人口数量进行城市等级划分,分为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超 级大城市。使学生了解城市划分的依据,以及我国城市划分标准。
(2)①不当之处:学生讨论只有问题,没有参考材料,无法保证讨论内容紧扣主题。改进意见:可以展示当地近年来区域景观变化相关资料以及城市规划宣传视频或利用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等。
②不当之处:学生小组讨论的规则不具体,要求不明确(分组、时间等)。改进意见:以地理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6分钟的讨论。紧扣城市化对区域的推动作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这一话题,在组内集思广益,最后邀请小组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③不当之处:学生活动中,教师缺乏参与感。改进意见: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维持讨论秩序。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总结和补充。
④不当之处:讨论活动结束,缺少总结评价以及情感升华。改进意见:教师与学生对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归纳总结,适当进行情感升华。
30.【参考答案】
(1)地图法、案例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①小水滴都去了哪里?属于哪些圈层?
②水循环分为哪几个类型?
③概括每种水循环都有哪些环节?
④水循环的意义有什么?
(3)①读图分析能力,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解读、提取有用信息,可以学生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
②区域认知能力,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和联系,可以形成对黄河流域的区域认知,锻炼区域认知能力
③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对实际问题的了解和结合所学知识的分析,可以锻炼联系地理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4分)
31.【参考答案】
(1)教学目标
①能够说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②通过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归纳总结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规律,探究分析的能力。
③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2)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地球公转运动》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公转的规律,再顺势切入本节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视频,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快速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太阳高度角
【教师活动】展示《太阳光照图》,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光到达地面会产生什么现象生活景象。
【学生活动】太阳底下可以看到影子,不同时间影子长短不同。
【教师补充】这与太阳高度角有关。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叫太阳高度,太阳高度的最大值为90度。各地太阳在地方时12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线直射的纬线上最大,向南向北逐渐递减。
【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的素材,引导学生思考,便于快速理解知识。
2.昼夜长短
【过渡】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出现了周期性的移动。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二分二至日太阳光照图》,请学生分小组探究以下问题:
(1)太阳直射赤道的时候,全球昼夜如何分布?
(2)太阳直射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昼夜如何分布?
(3)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候,北半球的昼夜如何分布?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并交流回答。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出现了周期性的移动。使得地球在运动过程中,除赤道外的其他地方,昼夜长短都在变化。当太阳直射北半球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北纬度数越高,昼越长,极圈出现极昼;当太阳直射南半球时,南半球昼长夜短,南纬度数越高,昼越长,极圈出现极昼。赤道昼夜等长。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四季
【教师活动】教师展示组图《春夏秋冬》,请同桌之间交流:四季如何产生的?
【学生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存在时间变化。
【教师讲解】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同一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随时间发生变化,尤其在中纬度地区,一年中不同时间段,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异较大,因此产生了四季。夏季时一年中白昼时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冬季时一年中白昼较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的季节;春夏两季时冬春两季的过渡季节。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课后查阅资料,搜集地球公转对人类带来影响的资料,下节课一起分享。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同时搜集信息的能力。
扫码关注文都教师考试微信公众号,获取教师资格考试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