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学综合素质》学生观这一节需要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在学校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也是以所有学生的发展为本.或者说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坚持“教育公正”原则,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或者说教育机会对所有的学生来说是均等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包 括: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是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应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 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换句话说.无论学生有怎样的差异.给予他们的受教育机会都应当是均等的。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入学机会均等:一个足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性别既是一种自然状态.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状态、性别作为一种自然状态.是由遗传基因决定的。遗传基因的差异,会给不同性别的人带来发展的差异。
所谓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民族是历史形成的,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习俗等方面有差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范围较小.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双语教育就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可能在教学设施、教师配置比较优越的学校里学习。他们的家庭也可能比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家庭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因而地域差异可能成为学生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教育者要对于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不同的发展状况,有正确的认识。
正确地对待可能由于地域造成的学生发展差异.不能因学生所处地域的差异而歧视一些学生,要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家庭经济情况好,家长社会地位高。家长文化水平高.家长性格健康,家长教育子女水平高,父母婚姻状况好。一般来说.可能会给子女创造比较好的学习环境。
而家庭经济困难,家长文化水平有限,家长有性格欠缺,单亲家庭等,也可能给子女的学习造成困难。
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家庭的种种差异.以及这种差异给学生发展带来的困难而歧视学生。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水平.是在较长时间里,在各种复杂因素影响下导致的。教育者不可能面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完全一样的班级。最有可能影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源分配的因素,就是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
从学生的自然状况看.他们的生理发展情况会有差异。特别是一些生理有残缺的学生,面对着更为困难的发展问题。生理上的残缺,有肢体的,有智力的。这些生理上的残缺,会影响学生的发展。
从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状况看.也会存在学习水平的差异。在教育活动中,教育者最有可能遭遇的问题,就是学生身心发展差异问题:教师可能背离“以人为本”学生观的情况,也会出现在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上。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