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学综合素质》教师观这一节需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所谓“教师观”是指关于教师职业的基本观念,从广义上看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看法和期望的反映。从狭义上看是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特点、责任。教师的角色以及科学履行职责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的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的概念作了全面科学界定:“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专业观,是说教师职业不是一种普通的职业,而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这便是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之所在。

  1.教师职业与专业

  职业是指社会分工条件下个人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我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各行各业”,就是指职业。教师是社会职业的一种。与职业相关的“专业”概念.是指利:会职业种类中那些有特别从业要求的“专门性”的职业.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指出“教学应当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它是一种公共服务的形式。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严格的和持续的学习来获得和发展这些知识和技能。”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在国际组织的文件中得到确认,教师工作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性。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角色。教师角色不只是向学生传授某方面的课本知识.而是要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 以及教育目标、要求,存特定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教学方法,通过特定的途径来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这种角色是一利,性质复杂的职业角色,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 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一般说来,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

  (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 使命,“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在现代社会,虽然道德观、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教师的道德观、价值观总是代表着居社会地位的道德观、价值 观,并用这种观念引导学生。除了社会一般道德、价值观外,教师对学生的“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也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教师是社会各行各业建设人才的培养者.他们在掌握了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的基础上,对其精心加工整理,然后以特定的方式传 授给年轻一代,并帮助他们解除学习中的困惑。启发他们的智慧,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成为对社会有用的建设者。

  (3)示范者的角色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包括确定目标、建立班集体、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维持班级纪律、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等,并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的角色

  在某种程度上.学生往往愿意把教师当作他们的朋友,也期望教师能把他们当作自己朋友看待,希望得到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的指导,希望教师能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教师劳动的特点是在教师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和体现出来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的就是教师职业的特点。由于教师劳动的目的、对象和手段与其他职业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就形成了教师劳动独有的特点。

  (1)复杂性

  复杂性指教师的劳动不是一种简单的劳动。而是一种复杂劳动。不仅是体力的付出还有脑力付出。

  具体表现在: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劳动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单方面发展的人。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训练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以此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学生不仅有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2)创造性

  创造性主要表现在教师创造性地运用教育教学规律。具体表现在:

  第一,因材施教。教育的对象千差万别,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得到的发展。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的教案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教学内容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 化,根据自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教材的理解。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内容。使其变成学生可以接受的知识体系.选择奏效的教学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 的。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 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 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 样。对于教师而言.教育教学过程就是教师直接用自身的知识、智慧、品德影响学生的过程。此外.教师劳动工具的主体化也是教师劳动主体性的表现。教师所使用 的教具、教材,也必须为教师自己所掌握,成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才能向学生传授。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 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同时,教师劳动的主体性也要求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特点。德国教育 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因此,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示范性的价值。严于律 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接班时间界限。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此外,教师还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在,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星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达到更好的教育目的。

  (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首先,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见效比较慢。教师要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 之后才能收到成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的写照。其次,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影响。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效果,教育的成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 的成就上得到体现。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教师为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打下的 基础.往往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成为他们终身发展的宝贵财富。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 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只有等学生走上社会,由 他们创造财富之后。教师的劳动价值才能得到体现。

  (6)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育教学活动主要通过—个个教师的个体劳动来完成。每个教师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在一定的目标上,都具有很强的个体性特点。所以。从劳动手段角度来看,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从横向上来看.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学校、家庭、社会和其本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从纵向上来看,每一阶段教师所面对的学生几乎都是前一阶段教师劳动的产物。所以。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汇集到集体劳动之中。

  教师劳动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要求教师既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愿,以适应社会的急速发展和变化。因此,人们对教师的期待和要求也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自 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和探究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学会 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 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种社会要求和社会期待把教师从“道德偶像”和“道德说教者”的传统角色中解放出来.要求教师以一个平等的、有成长 经验的人的角色来对待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公正无私、宽容与尊重、睿智与深刻、爱心与关怀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通过自己的人格力量对学 生产生深刻的影响,并通过自己的关爱、扶助、引导和行为示范去实现道德教育的目标。从而成为学生人生的引路人.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在传统的基础教育学校中,课程与教学是彼此分离的,教师被排除在课程的设计、开发过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所谓的“教学”,是按照专家编好的教科书、教 学参考资料去教规定好的内容,甚至是按照考试部门编写的考试要求和考试标准去组织教学内容.按照教研部门编制的练习册去安排学生的各种练习内容和练习活 动.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人们一般习惯上称这次课程改革所设计实施的课程为“新课程”。新课程改 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历史上规模最大、刻的一次变革。它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和学校的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建立了包括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体系。三级课程体系的建立,要求课程与教学必须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转变长期以来形成的 课程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成为课程的积极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的观念和被 动实施课程的做法。教师要整体理解基础教育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国家课程方案.理解圈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关系,理解课程实施中从“专家课程”到 “现实课程”的转变过程.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变过去习惯的“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创造性地使用国家课程教材,积极进行国家课程地方 化、校本化的实践探索。同时,积极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培养开发课程、评价课程、主动选择和创造性地使用新课程教材的能力。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在中小学教师职业生涯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学与教育教学的研究活动一般是相互分离的一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教师很少有从事教学研究的机会,并且即使有机会 参与,也只是辅助的作用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 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校教育与社区生活正在走向终身教育要求的“一体化”,学校教育社区化,社区生活教育化。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 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能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和课堂,教师不仅是学校的一员,而且是整个社区的一员,是整个社区教育、文化事业建设的 共建者。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首先,“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有缺点和过错的学生。

  其次,尊重学生意味着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这就要求教师不能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最后,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

  (2)在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教师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也包括价值观和做人。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新课程强调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教学反思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因素,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新课程强调课程的综合,这种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联系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