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上半年 教师资格考试 报名已经结束,笔试安排在2016年3月12日进行,为了帮助考生更好的备战2016教师资格考试,文都教师资格考试网为考生准备了教师资格证各科考试知识点、真题实战以及模拟练习,希望能帮助各位考生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

第五节 幼儿认知发展

  认知发展指的是人类的各种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所发生的有序而相对持久的变化。儿童认知的发展是指儿童期获取知识的过程,包括知觉、记忆、思维、言语等发展过程。

点6:幼儿想象的发展

  点6.1想象概述

  1.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如一个没有去过江南的人,读白居易的诗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头脑中浮现出祖国江南秀丽景色的形象:发明家在发明创造时,头脑中产生的尚未存在的新产品的形象;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天宫等。

  人脑形成这些形象的过程都属于想象。想象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2.想象的种类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如看着天上的白云,想象成它是一匹马、一辆坦克或其他物体;听故事时,不知不觉地随着故事情节追踪下去等。无意想象是最简单、最初级形式的想象。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是完全无目的、被动的想象。

  2)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个目标、完成某项任务所进行的活动,都属于有意想象。为织一件新毛衣,想象织什么花色;为搭一座大桥,幼儿想象用什么结构材料等都是有意想象。

  按有意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这里的“再造”,一方面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如读着鲁迅的《阿Q正传》,脑中浮现出阿Q的形象来。另一方面,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独创。如看着书上的介绍,尝试自己制作衣服。

  再造想象在工作、学习、劳动中有重大意义。通过再造想象,能更完整、准确地去体会别人的经验,理解别人的处境。所谓“设身处地”为别人想(换位考虑)就是再造想象。如学生要替老师想想“假如我是老师”;同学要替干部想想“假如我是班长”等。通过再造想象,还可以更好地进行交流以此来丰富自身的知识经验。

  2)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人物,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它比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具有很大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如鲁迅创作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科学家的创造发明等。

  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既有不同又有联系。它们的区别在于:同样是“造”,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是描述者知道而想象者不知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它们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创造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有再造的因素。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因此,要培养人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

  点6.2幼儿想象的特征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

  主要从以下方面归纳而得: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幼儿想象的产生,常是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的,想象活动不能指向于一定的目的。如他(她)拿到什么东西,就想象可以用来干什么,拿起小竹竿,就想象成它是一匹小马,可以进行骑马活动。在幼儿园晨间活动中,我们看到小班幼儿在玩胶粒插塑,你问他搭的是什么,他不吱声,等搭好了一个什么(在成人看来不像个什么)他就告诉你,这是望远镜。孩子越小,想象的目的越不明确,也就越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幼儿初期的孩子,想象不能按一定的目的坚持下去,很容易从一个主题转换到另一个主题,这主要是由幼儿初期孩子的直觉行动性思维决定的。如在游戏中,孩子一会儿当服务员,一会儿又去当老师;在画画中也如此,一会儿画树,看到别人画兔子,他又去画兔子吃萝卜。想象主题极不明确,易受外界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幼儿在想象过程中常表现出很强的兴趣性和情绪性。情绪高涨时,幼儿想象就活跃,不断出现新的想象结果。在幼儿园,老师亲了一下孩子,那么他就会产生丰富的联想,头脑中浮现出老师喜欢他的情景。又如“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本应以小鸡被老鹰抓走而告终,可孩子们同情小鸡,又产生这样的想象:鸡妈妈和鸡爸爸赶来,把老鹰啄死,救回了小鸡。

  另外,兴趣也影响孩子的想象。幼儿对于感兴趣的游戏和学习,他就会长时间去想象,专注于这个活动;而对不感兴趣的活动,则缺乏想象,往往是消极地应付或远离这项活动,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兴趣保持时间很短。如大班孩子玩塑料插花,只能玩一会儿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幼儿想象过程的方向、想象的结果、想象的丰富程度受其情绪和兴趣的影响较大。

  (2)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已具有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如通过老师对故事前半部分的描述,幼儿会有意想象,续编故事的结尾。续编故事体现出孩子已有明确的想象目的,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了,而且想象的内容也曰益丰富。

  大班以后,幼儿的想象还有了他们本身的独立性。如对神话故事的看法,有的孩子在听了神话故事后,会为主人公的命运担心,害怕不安全,而有的小朋友则会说“不用怕,这故事是假的”。

  这表明他们对想象内容有了一定的评价。从中不难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教育的影响,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开始发展,并逐步丰富。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再造想象为主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如孩子看到布娃娃,随手抓起并做出喂其吃东西和哄其睡觉的动作,这实际上是模仿妈妈的动作,与她的生活经验相关。因此可以说小班幼儿的再造想象是以复制式再造想象为主的,这是较低发展水平的想象,它对独立性和创造性要求较少。

  再造想象从内容上可分为五类:

  1)经验性想象。幼儿凭借个人生活经验和个人经历开展想象活动。如中班的超超对“夏日”的想象是:小朋友们在水上世界玩,一会儿游泳,一会儿滑梯,一会儿又吃冷饮。

  2)情境性想象。幼儿的想象活动是由画面的整个情境引起的。如中班的霓霓对“暑假”的想象是:坐在电风扇下,阿婆从冰箱中拿出冷饮让我们一起吃。

  3)愿望性想象。想象中表露出个人的愿望。如大班幼儿苏立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

  4)拟人化想象。把客观物体想象成人,用人的生活、思想、情感、语言等去描述。如中班的霓霓去“海底世界”玩后,对妈妈说“有的鱼睁着眼睛在盯着我看,好像在说‘我似乎认识你”’。

  5)夸张性想象。幼儿常常喜欢夸大事物的某些特征和情节。如在幼儿的画中,可发现幼儿画的长颈鹿,从比例来看,颈部特别长;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些夸大部分,常是幼儿印象特别深刻的部分。

  (2)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在中班以后,再造想象中开始出现创造性的成分。如画了大轮船以后,会在旁边画上几条小鱼;在画了节日的大灯笼后,会在旁边添几个气球。有时,幼儿也会有一些富有创造性的作品。如胡晓舟的美术作品《在月亮上荡秋千》,已萌发出非常可喜的创造因素,老师要给以保护、鼓励,并创造条件促使幼儿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现在三个方面:

  1)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如有的幼儿看到别人有漂亮的娃娃或“冲锋枪”,他会说:“我们家也有。”可事实他并没有。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如一位中班小朋友听邻居讲去玄武湖公园玩的事,很开心,于是这位小朋友也有了去玄武湖玩的愿望。他把玩的“过程”想象了一下(即根据别人的描述而想象),然后到幼儿园去对同伴说他自己去玄武湖公园玩的“经历”。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如幼儿园里小班幼儿正在玩“狡猾的狐狸,你在哪里”的游戏,当老师扮演的狐狸逮着小鸡(小朋友饰),装作要吃她的时候,这个孩子大哭起来说:“你是老师,怎么可以吃人呢!"并拼命挣扎。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的想象是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性想象开始发展;想象有时会和现实混淆。据此,有人说,幼儿时期是想象发展的时期,甚至说比成人更善于想象。这是不正确的,因为想象的水平直接取决于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分析综合能力的发展程度。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语言水平都远不如成人,且表象的丰富性和准确性都发展得不是很完善,思维也不如成人。所以幼儿想象的有意性、协调性、丰富性和创造性都不如成人。

  点6.3幼儿的想象与幼儿的活动

  1.幼儿想象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在幼儿想象发展中常常会把自己想象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如一个中班的幼儿回家对妈妈说,“幼儿园的围墙倒塌了,压了很多小朋友,受伤的都送医院去了”。第二天,孩子的妈妈关切地向老师问起这件事。老师说,墙没有倒啊f那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幼儿园内要搞基建,为了不影响幼儿出入大门,就在院子旁边破了一截围墙,便于工程车出入。该孩子看到这截缺口,产生想象,就说成是上面的“事实”。这种混淆想象和现实的情况,常被成人误认为孩子在说谎。这事实上是幼儿期的想象特点所致。

  有时,由于孩子想象的特点加上孩子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概念掌握不好,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也会出现类似“说谎”的情况。如准备去做的事情,他却说成了昨天我已经去……(做过了)。大人在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以后,应在实际生活中耐心指导幼儿、帮助幼儿分清什么是假想的,什么是真实的,从而促进幼儿想象的发展。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因此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要有计划地采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幼儿积累丰富的表象,使他们多获得一些进行想象加工的“原材料”。

  语言可以表现想象,语言水平直接影响想象的发展。幼儿在表达自己想象内容时能进一步激发其想象活动,使想象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教师在丰富幼儿表象的同时,要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语言教育活动中,让幼儿讲故事、复述故事、创编故事;在科学活动中,让幼儿用丰富、正确、清晰、生动形象的语言来描绘事物,都是发展幼儿语言的途径。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文学活动中的讲故事能发展幼儿的再造想象;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讲述,更能激发幼儿广泛的联想,使他们在已有的经验基础上构思、加工,创造出自己满意的内容。如续编故事,老师将故事的前半部分讲清楚,关键处就不讲了,让孩子自己结合经验和想象往下讲,这种活动效果很好。

  幼儿园多种艺术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幼儿想象发展的有利条件。如美术活动中的主题画,要求幼儿围绕主题开展想象。而意愿画能活跃幼儿的想象力,使他们无拘无束的构思、创造出各种新形象。这都是发展幼儿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在游戏活动中,特别是角色游戏和造型游戏中,随着扮演的角色和游戏情节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想象异常活跃。如抱着娃娃时,幼儿不仅把自己想象成“妈妈”还要想象“妈妈”怎样去爱护自己的“孩子”。于是她一会儿喂娃娃吃饭,一会儿哄娃娃睡觉,一会儿又抱娃娃“上医院”看病,送娃娃去“托儿所”等。幼儿的想象力正是在这种有趣的游戏活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游戏的内容越丰富,想象就越活跃,因此老师要积极引导幼儿参与各种游戏。

  幼儿进行游戏,总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幼儿想象的物质基础。因此,老师要为幼儿多提供玩具和游戏材料(不一定都是精致漂亮的玩具,只要安全、卫生即可),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同样能起到活跃幼儿想象,促进想象发展的作用。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是提高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措施。除通过讲故事、绘画、听音乐等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外,还可以采用其他一些形式。如在纸上画好一些线条和几何形体,让幼儿通过添画,来完成整幅画面;播放几组声音的录音,让幼儿想象这几组声音是说明发生了什么事情;给孩子几幅顺序颠倒的图画,让其重新排列,并叙说整个事情经过等。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可使幼儿想象内容广泛而又新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