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将其选出并把其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70小题,每小题0.8分,共56分)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主张建设学习化社会,其关键在于()
A.改革正规教育B.发展成人教育
C.实施终身教育D.推行回归教育
2.下列文件中,最早提出“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有步骤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的是()
A.《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B.《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C.《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3.关于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的基本观点是()
A.教学跟随发展B.教学与发展并行
C.教学促进发展D.教学等同于发展
4.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A.经验主义课程论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按照科尔伯格的理论,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
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
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
6.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7.义务教育的基本内涵是:国家与社会有义务确保全体适龄儿童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家长有义务送适龄子女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和()
A.学校有义务为适龄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
B.适龄儿童有义务接受法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C.公共机构有对适龄儿童开放并进行教育的义务
D.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不得雇用学龄儿童
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论述强调的学习动机类型是()
A.自我动机B.外部动机
c.社会交往动机D.内部动机
9.泰勒认为,课程评价是为了找出结果与目标间的差距,并利用这种反馈信息作为修订课程计划的依
据。据此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式是()
A.目标评价模式B.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c.背景、输入、过程、结果评价模式D.差距评价模式
10.按照美国教育哲学家谢弗勒对教育定义的分类,作者自己创制的、其内涵在作者的某种话语情境
中始终是同一的定义属于()
A.描述性定义B.纲领性定义
c.解释性定义D.规定性定义
11.“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的。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
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
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
c.相似性和差异性D.现实性和潜在性
12.“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地考虑
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
属于()
A.神话起源说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D.劳动起源说
13.人的发展总是受到社会的制约,这意味着()
A.教育要坚持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B.教育要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
C.教育目的的确定不应从个人出发
D.教育要为社会生活做准备
14.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A.因材施教原则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D.量力性原则
15.一些事例显示,对“兽孩”进行的补救教育都不是很成功。这表明人的发展具有()
A.顺序性B.可逆性
C.模仿期D.关键期
16.赫尔巴特所代表的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一般被概括为:教材中心、课堂中心和()
A.教师中心B.学校中心
C.学生中心D.活动中心
17.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是()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D.高等学校扩招
18.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观点,课程可以分为五个层面,除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之外,还有()
A.生活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B.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C.隐性的课程和运作的课程
D.隐性的课程和生活的课程
19.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认为,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环境影响B.教育作用
C.内在因素D.实践活动
20.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D.课堂活动
21.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2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23.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教育是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力量。这一理论的主要缺陷是()
A.忽视了教育的其他社会功能
B.有教育论的倾向
C.忽视了劳动力市场中的其他筛选标准
D.夸大了教育对人力资本的作用
24.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在教学与发展实验中,提出教学过程就是促进学生的()
A.一般发展B.特殊发展
C.全面发展D.个性发展
25.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6.“活到老,学到老”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27.在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上,中学阶段最早兼顾和就业双重需要的学制是()
A.癸卯学制B.壬子癸丑学制
C.壬戌学制D.戊辰学制
28.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A.北欧的尼德兰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D.德国的福禄贝尔
29.某生上课害怕被点名回答问题,当他发现坐在教室后排并趴在桌上时,就不大可能被提问,于是后来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类似行为。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这是由于该生曾受到()的影响。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塑造
30.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说明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顺序性B.不平衡性
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31.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D.赞科夫
32.“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
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3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34.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
A.教育方针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D.教育目标
35.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
36.“有教无类”这一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者是()
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
C.孔子D.孟子
37.身处教育实践第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读书法
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38.“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思想的提出始于党的()
A.十五大B.十四大C.十三大D.十二大
3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句话反映了教学的()
A.因材施教原则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0.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劳动起源论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D.生物进化论
41.布鲁纳认为,无论我们选择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依此而建立的课程理论是()
A.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B.综合课程理论
C.实用主义课程理论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A.学科课程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D.融合课程
43.立足于文化传统来思考中国乡村改造和乡村教育的教育家是()
A.晏阳初B.梁漱溟
C.黄炎培D.陶行知
44.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的是()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45.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年级的儿童编在一个班级,直接教学与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进行,在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是()
A.分层教学B.合作学习
C.小班教学D.复式教学
46.罗杰斯的“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学习”“排除对学习者自身的威胁”的教学原则属于()
A.非指导性教学模式B.结构主义课程模式
C.发展性教学模式D.化教学模式
47.从评价的功能上区分,中小学教育评价的类型可分为()
A.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
B.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C.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D.正确评价和错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