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
A.学校制度的建立
B.各级各类学校的出现
C.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系统的出现
D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
2.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
A.言语直观B.形象直观C.感知直观D.表象直观
3.班级文化是班级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出来的联合生活方式,不包括( )
A.班级环境布置
B.班级人际关系和班风
C.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
D.班级制度与规范
4.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的发展。
A.教育规律B.教育价值C.教育现象D.教育问题
5.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是推动人发展的潜在的、无意识的、最根本的动因。这是一种()的观点。
A,外铄论B.多因素相互作用论C.内发论D.本能论
6.当物体移到100米远处,视网膜上的像相应缩小到距我们1米远时大小的1/100,但是我们知道该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称为()
A.大小恒常性B.形状恒常性C.颜色恒常性D.亮度恒常性
7.品德态度的形成包括()
A.依从阶段、认同阶段、内化阶段
B.醒悟阶段、转变阶段、自新阶段
C.前道德阶段、因循阶段、原则阶段
D.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公正阶段
8.中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法。
A.榜样示范B.品德评价C.陶冶教育D.说理教育
9.人们根据任务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称为()
A.注意的广度B.注意的稳定性C.注意的分配D.注意的转移
10.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不包括()
A.积极关注B.询问C.尊重D.真诚
1.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完备学制系统的出现,诸如壬寅学制、癸卯学制等,标志着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的兴起。
2.A【解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知识直观的方式主要有言语直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
3.C 【解析】班级文化是影响班集体建设的重要因素,包括班级环境布置、班级人际关系与班风、班级制度与规范等方面,但教师与个别学生的亲密关系不属于其范畴。
4.D【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问题的发展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5.C 【解析】对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这个问题的回答主要有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三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6.A【解析】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知觉的映象仍然相对地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在视知觉中,知觉恒常性表现得特别明显。知觉恒常性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仍然保持对物体的稳定不变的知觉,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我们认为100米之外的物体的大小没有太大变化,这种现象是知觉恒常性中的大小恒常性。
7.A【解析】一般认为,品德态度的形成经历了依从、认同与内化三个阶段。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8.B 【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9.D【解析】当环境或任务发牛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叫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的质量和速度依赖于前后活动的性质和人对前后活动的态度。
10.B 【解析】询问是评估性会谈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在进行心理辅导时,辅导教师与受辅导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有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