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的要求,《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观这一节需要掌握的是“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观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

  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时期中开展教育活动,需要思考教育活动“是什么”,“为了什么”,以及“怎样开展教育活动”。而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在同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中,也可以有不同的教育观,这是由对教育活动内部的各种关系认识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例如.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上,如果强调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教师中心的教育观:如果强调受教育者的中心地位,会产生学生中心的教育观。再如,在教育内容的德、智、体、美等不同组成方面的关系上.强调德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德育中心的教育观;强调智育的首要地位,会产生智育中心的教育观。

  总而言之,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二、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 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认为。教育活动应当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发展,使人的整体品质、全面素质得到提 升。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这是指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整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所有公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我国把教育、科技摆

  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为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

  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教育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来说。应当为所有适龄儿童 少年提供平等的教育;对学校和教师而言,要努力使每个班和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健康的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打下 扎实基础.为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今后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打下良好基础。实施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儿童少年.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与这一根本宗旨是一致的。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就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有机结合.来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品德高尚、身心健康、知识丰富、学有专长、思路宽广、实践能力强,使学 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成长为有理想、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人与人之间基本素质大体相同,但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环境影响、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存在多样的个性,我们把人的个性看作是人性在个体上的反映.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

  因此,教育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也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两者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关系。

  传统的学校教育是比铰单一的,教法、内容、考试方法均相同,看起来很公平,但这种方法有歧视的可能性,因为它只挑选了一种智能或部分智能的结合。更好的 教育是注重个体发展的教育,它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最大程度上了解每一个儿童,知道他们的长处和短处,更好地提供教育措施,更好地测量评价他们,让儿童能够在 最大程度上发挥潜能。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素质教育是终身的。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包括了各种类型的教育。从横向来看,素质教育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素质教育在外延上,甚至超越了学校范围,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学校教育范围 中,素质教育从纵向上看,存在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上;从横向上看,素质教育渗透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各个方面。

  三、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概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正“应试教育”现象: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 率,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等。应试教育把教育活动的评价环节作为教育目的所在。把人的素质的某个方面作为全部,教育活动本身和教育培养对象被严重扭曲。因 此。应试教育不仅背离了我国的教育方针,也不利于培养社会进步与发展所需的人才。

  素质教育观扭转了应试教育观.把教育目的重新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整体的、全面的素质。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6年3月由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九届人大一次会议和二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实施全面素质教育”。

  1999年1月13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6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四、中学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从纵向来看,贯穿于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教育。素质教育从横向

  来看.涉及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因此,中学素质教育是国家整个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是指国民素质教育的形式,与其他层次、形式相同的性质。中学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基础性,即中学素质教育培养受教育者作为国家公民的基础素质。虫学素质教育应当对中学

  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和面向全体中学生的教育。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中学教育包含初中阶段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中学素质教育是顺应初中学生、高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阶段。是个性发展的关键阶段。在初中阶段实施素质教育需要把握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因此。初中阶段的素质教育,需要在全面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我,形成全面、健康的自我认知,促进中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也进入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关键阶段。因此,高中阶段的素质教育,必须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基础上,特别注重高中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帮助高中生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为高中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