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教师及其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含义及性质

  (一)教师的含义

  1.“教师”名称的起源

  “教师”的名称,起源于军官,“师”最初是军官的称号。“师氏”:高级军官;“大师”:比“师氏”更高级的军官:“师某”:以“师”和军官的人名连称。西周时担任国王警卫队长的师氏、保氏,除了负责警卫、随从等大事,还兼管贵族子弟的教育工作。由于贵族子弟要成为未来的统治者、军队的骨干,因此军训就成了教学内容的重要方面,自然,教官也就由师氏来兼任了,久而久之,“师”就转为教育者的称呼。后来担任教育工作的职官也都可以称“师”。

  2.教师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凡是把知识、技能和技巧传授给别人的人,都可称之为教师。从狭义上讲,教师指经过专门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专门人员。

  (二)教师的性质

  1.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的职业

  1994年实施的《教师法》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教师职业属于专门职业,教师跟律师、医生、会计师、工程师等一样,是一类从事专门活动的专业人员。

  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的职业

  教师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履行教育教学工作,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这也是教师最本质的特征。

  二、教师的角色扮演

  (一)传道授业者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由来已久,教师向学生传播正确的思想、道德和科学的知识是教师最原始最基本的角色。教师要当好传授者,最重要的条件,首先是自己努力学习,知识丰富,注重修养,品行端正。其次,教师还要掌握传授的方法和技能,既要善于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二)知心者

  由于小孩从入学开始便被教育“要听老师的话”,使得很多学生对教师都抱着一种敬畏的心理。作为教师.建立一定的威信是必要的,这有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但在某种程度上,学生更希望能与教师更为深入地接触.相互之间能像朋友那样坦诚相待。教师在学习、生活、人生等多方面给予学生更多指导和鼓励.与他们一起分担痛苦与忧伤、分享欢乐与幸福,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管理者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除了开展正常的教育工作,还应对学生在学校的整个学习活动进行组织管理。包括课堂的管理、班级的管理、集体活动的管理等。具体包括制定各种计划、制定和贯彻规章制度、组织班级活动、协调人际关系、选拔学生干部、维护纪律和秩序、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内容。

  教师要做好管理者的角色,一方面要通过学习掌握学生管理和课堂管理的知识,并在平时的教育管理工作中积累经验;另一方面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培养学生的自觉性。

  (四)协调者

  教师要成为协调员,主要是由于教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育活动不只是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社区、其他社会机构。在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中,教师是教育专业人员,受过专门训练,.在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系统中能发挥协调和的作用,使各种教育因素形成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研究者

  教师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师不能以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来开展工作。传授内容是不断更新变化着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授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个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发展变化的态度、以研究者的精神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

  (六)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对教师角色扮演的新要求。新课改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必将促使我们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角色扮演进行重新审视,同时在职业道德方面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首先,教师要改变过于强调知识传输的倾向,努力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次.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第三,教师要为学生的人生引路。教师不能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并且不断地在他们成长的道路上设置不同的路标,引导他们不断地向更高的目标前进,学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三、教师劳动的特点

  教师劳动的本质特点是一种精神生产劳动,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劳动,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在于以下几点:

  (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是复杂的脑力劳动,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师不仅要教书又要育人,不仅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还要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决定了教师教学任务的多样性。

  第二,劳动对象的差异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学生不仅有着先天素质的差异.还有后天环境造成的个性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发展。

  第三,教育任务的多样性。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千差万别的人,教师不仅要经常在同一个时空条件下面对全体学生.实施统一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还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二)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三个方面:

  1.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教师的劳动.虽然也要借助于黑板、粉笔、教材、教具和多媒体设备等物质手段,但最主要的还是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比如说教师要研究教材、补充材料、加工知识,才能形成自己的教案。此外,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也要结合实际情况的变化以及教师自身认识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不断调整、改进和创新。

  2.因材施教

  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必须灵活地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教师需要“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教育机智可以概括为: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掌握分寸、对症下药。

  (三)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一方面是由于教师工作量比较重,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除了正常的工作时间,教师常常还要利用晚上或休息时间来思考、备课、批改作业、写作。另一方面是指教师的劳动对象是相对固定的学生,教师要通过在教学和生活中不断了解学生的过去与现状,预测学生的发展与未来,检验教育教学效果,获取教育教学反馈信息,准备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教师的劳动时间具有连续性。

  教师劳动的广延性主要是指教师劳动空间的广延性。一般来说,教师劳动的空间主要在室内.包括教室以及办公室。但由于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以及教育目的的全面性,学生的成长不仅受学校的影响,还有社会和家庭的影响。因此,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问。教师不能只在课内、校内发挥他的影响力,还要走出校门,进行家访、街访,协调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影响,以便形成教育合力。有时还适当地根据教学需要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进行社会实践教育,以便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因此,教师的劳动具有空间上的广延性。

  (四)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是指教师言行举止都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的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由于青少年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各方面还不成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模仿性等特征。因此作为与学生成长教育息息相关的教师,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并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给学生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

  (五)劳动成果的精神性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学生个体的发展,是知识的增长、技能的提高、品德的完善,总之是精神性的成果。教师的劳动成果是内在的,精神性的,并不是有形的物质,但教师的这种劳动成果却又是学生今后创造社会财富的一个重要手段。换句话说,教师在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

  (六)劳动的间接性

  间接性是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教师的劳动并没有直接服务于社会,或直接贡献于人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教师劳动的结晶是学生.是学生的品德、学识和才能,待学生走上社会,由他们来为社会创造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