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秋季的教师资格笔试考试马上就要来了,相信要参加考试的同学们都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如果有觉得自己准备得还不够充分的同学也不要着急,文都教资小编在这里整理了2018年小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的一些高频考点,为您教书育人的理想添砖加瓦!快来看一看吧。

第一部分 综合素质 

第一章 职业理念 

1.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 

2. 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 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3.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 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4.素质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 “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5.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 程的教育活动。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 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6. 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德育为先,五 育并举;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 

7. 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 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 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 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 教学从 “关注学科” 转向 “关注人” 。 

8.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应试教育对象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面向所有学生。应试教育目的偏重知识传授,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心理教育和生产劳动教育。素质教育全面进行能力培养,应试教育只重视技能训练,忽视能力培养。

9.素质教育要求面向所有学生进行教育, 应试教育主要面向少数学生,忽视大多数学生。 

10.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 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 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11.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 教学方法以死记硬背和机械重复训练为方法,使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学生评价筛选性评价,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甚至唯一标准  发展性评价,评价方式多元,评价主 体多元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较难,过于 偏重学科体系,忽视综合性及应用性内容, 不同程度存在着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忽视 实践等问题降低教学内容的深 度和难度,弱化学科体系,重视综合, 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经验、联系实际教育 着眼点局限于学校注重发展性,终身  教育,终身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12.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在教师组织、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学习活动。 

13. 素质教育评价方式上的改革体现在 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过程、评价方式的变化。改革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加强自评、互评。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 心理素质、 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有机地把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给予多次评价机会;鼓励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将量化评价方法与质性评价方法相结合;丰富评价和考试的方法,追 求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14. 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发挥教师的 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15. 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 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二是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 

16. 终身教育的概念由法国人保罗 • 朗 格朗在 1956 年正式提出。 

17. 终身教育的代表作有:朗格朗的《终 身教育导论》 、 埃德加•富尔的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舒瓦茨的《终身教育——21 世纪的教育改革》等。 

18.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在教育教 学活动中的性质、地位、特征和具体实践活动的基本看法与认识。 

19.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 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在德、智、体、美、 劳等各个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 

20. 我国古代的“六艺”,即射、御、礼、 乐、书、数,是对人全面发展的一种诠释。

21.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是指:要把学生 当作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把学生看作是发展的人;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差异。 

22. 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于主 导地位。 

23.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认识的主体、 时间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 

24. 学生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独立的 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学习的自主需求和动力,拥有享受相关需求的权利。

25.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遗传、环境 和学校教育以及自我内部矛盾运动的相互作用下,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所发生的质、量、结构方面的变化的过程及结果。 

26.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 : 顺序性 ;阶 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7. 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身心发展是一 个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28.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 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29.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一方面是指 身心发展的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平衡的;另一方面是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平衡。 

30.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既指机体某一 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同时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31. 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首先表现 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还受到环境及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和自我意识的水平、自我选择的方向的影响。 

32. 把学生看作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 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3. 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特定阶段,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和可塑性,教师应当挖掘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34.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 均化发展,而是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 

35. 因材施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 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 佳发展。 

36. 因材施教出自《论语 • 为政》“子 游问孝” 、 “子夏问孝” 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 不同也。” 

37.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体现。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 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的基本原理提出来的。 

38.“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 就是“以学生为本”。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39. 教育公正,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 就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同样的教育机会,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教育结果均等。 

40. 促进男性和女性的共同发展,就是 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小编搬运的小学教师资格证高频考点就到这里,完整版请关注文都教师考试公众号:wendujsks。文都教资网,您成师道路上的贴心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