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时间是11月4日。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摸底试题三答案相关内容,请学员们及时规划复习时间!更多教师资格考试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考生及时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融会贯通地掌握所学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D【解析】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善于雄辩,常与青年智者进行问答对话,他的教育方式被誉为“产婆术”。

  3.D【解析】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目前,我国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

  4.C【解析】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

  5.B【解析】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演示所使用的工具可分为以下四类:实物、模型、标本、图片的演示;图表、示意图、地图的演示;幻灯、电影、录像的演示;实验演示。专家点拨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历年考试中的重中之重,除了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还可能以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所占分值较大。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都是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考生要熟记其概念及其运用要求。

  6.A【解析】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形成性评价可以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从而更好地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7.D【解析】自制性就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品质特性。而题干中所述正是意志品质的自制性。

  8.B【解析】人们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条件反射的泛化。借助于泛化,可以把已有的学习经验扩展到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扩大学习范围。

  9.C【解析】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的深入的思考,形成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并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

  10.C【解析】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是高级心理活动的条件。人的心理活动离不开注意,如果对事物不加注意,就会产生“心不在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擂鼓在侧而不闻”的现象。

  11.A【解析】场依存型认知风格是指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依存型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专家点拨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是学生在认知方式土的差异。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场独立型占优势的人,判断客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在数学和自然科学方面更擅长。场依存型占优势的人,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一般对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更感兴趣。

  12.C【解析】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规律。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做出特定的反应之后能够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则其联结就会削弱。因此,学习好的学生由于能够得到满意的成绩或受到家长、老师的表扬,所以更愿意学习,这是一种良性循环。

  13.A【解析】记忆的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使人们更好地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做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成。具体来说就是在保持知识时运用一定的方法对记忆材料进行分类加工而形成不同的记忆方法,这些记忆方法又称记忆术。

  14.A【解析】应激是出现意外情况时,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出现应激状态时,有的人急中生智,当机立断,集中全部精力去应付突变,从而化险为夷;而有的人则张皇失措,目瞪口呆,手足无措;有的人则多余动作增多,出现一些盲目重复的无效活动。这与人面临的情境及人对情境的认知评价和应对能力有关。专家点拨根据情绪的发生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不同,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指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漫性;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应激是出现意外情况时,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其中,激情和应激容易混淆,考生需要注意。

  15.D【解析】教育教学工作应当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教书育人,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6.A【解析】意志行为准备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它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思想上确立行动目的,选择行动的方案。

  17.B【解析】同一感受器先后接受不同的刺激的作用而产生对比的现象叫做继时对比,也叫先后对比。题干中的现象属于继时对比。专家点拨通过对题干的分析,可知这些现象属于感觉的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两种,二者的区别就是在时间顺序上的差异。

  18.A【解析】我国近代知名教育家蔡元培首次明确提出“美育”一词,他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19.B【解析】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

  20.A【解析】情绪的外周理论指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人是因为哭了才发愁,因为动手打了才生气,因为发抖才害怕”反映了这点。

  21.D【解析】双轨学制主要存在于19世纪的欧洲国家,英、法、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

  二、辨析题

  22.错误【答案要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交流能力。

  23.正确【答案要点】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

  24.错误【答案要点】美国知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所谓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当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合理地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接受学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由此可见,有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并不矛盾,教师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专家点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是由美国知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来的,他强调这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知识点中,考生应该掌握意义学习和接受学习的实质,了解先行组织者技术。

  25.正确【答案要点】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教育目的是国家或政党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一定的教育方针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因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可以看成目的和手段的关系。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途径主要有:(1)在社会上和校园内,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作风。(2)在校内,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以及努力创立进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身价值的条件。(3)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待遇等措施也会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产生积极的影响。(4)要形成科学教育观,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通过自身的教育实践验证并发展这些知识。(5)注意向他人学习,如观摩优秀教师教学、学习其他教师的好经验,增强教师的自信心。(6)教师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

  27.【答案要点】(1)综合性。体现在学科综合、时空综合、学习方式方面的综合。(2)实践性、活动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做”“考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开放性。课程的时空是开放的,同时不是单一的学习方式,学生必须从观察中学,从访问中学,从劳动中学,从实验中学,从画中学,从唱中学,也就是在活动中学。(4)生成性。生成包括学生活动主题的生成、活动过程的生成。但是要注意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5)自主性。学生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从活动主题或课题的提出,到活动方案的制订,再到活动的实施,都应该让学生自主活动。(6)课程性。这些特点体现在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实施、地位和管理等方面。

  28.【答案要点】(1)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性格是后天的,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了人的社会性。第二,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不容易改变。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第三,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与行为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2)气质与性格又是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先从气质对性格形成的影响上来看。首先,气质会影响个人性格的形成。其次,气质可以按照自己的动力方式,使性格特征具有独特的色彩。最后,气质还会影响性格特征形成或改造的速度。再从性格对气质的影响来看,性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掩盖或改变气质,使它服从于生活实践的要求。专家点拨在历年考试中,气质与性格的关系经常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在记忆时,要从区别和联系两方面识记。区别:从起源、可塑性、好坏善恶三方面进行阐述。联系:从气质对性格的影响和性格对气质的影响两方面来阐述。第一,每一节课的教学,都应紧紧围绕着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展开。第二,结合课程的性质和教材的特点,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三,按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身心规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四,根据教学实践、设备及现有的条件,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第五,教师选择的教学方法要与自己的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和个性特点等相符合。

  查看试题

  更多教师资格消息,敬请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

  >>>推荐阅读:2017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证准考证打印入口

  >>>推荐阅读:直播|2017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轻松过关系列课

  >>>推荐阅读:文都教师资格泉题库上线啦:备考刷题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