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模型 | 教资近期直播

首页>特岗教师 > 笔试备考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知识》

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知识》

2016-07-21 09:45 来源:文都教育 阅读()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将其选出并把它的标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习近平总书记讲述的中国梦是指( )。

  A.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C.打造美丽中国 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 )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A.乡级;县级 B.县级;县级 C.县级;市级 D.县级;省级

  3.我国教育目的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4.“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说的是(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5.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技能性比较强的课程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 )

  A.实验法 B.练习法 C.实习法 D.讨论法

  6.“教必有法”,但“教无定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 )

  A.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 B.做到选择

  C.做到优化组合 D.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利用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等进行直观教学称为( )

  A.实物直观

  B.模像直观

  C.言语直观

  D.动作直观

  8.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9.发展性评价的主要功能是( )

  A.选拔功能 B.甄别功能 C.鉴定功能 D.激励功能

  10.注重学生基础学力培养的课程是( )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实践型课程

  11.集体主义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上的具体体现是( )

  A.依法执教 B.爱心奉献 C.团结协作 D.廉洁从教

  12.“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这一观点源自于( )

  A.联结学习理论

  B.认知—结构理论

  C.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用合适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大量而牢固的言语信息

  14.确保讲授质量的首要条件是( )

  A.语言表达水平 B.层次分明 C.系统完整性 D.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15.参观法最主要的特点是( )

  A.学生亲自动手,手脑并用 B.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C.理论联系实际相结合 D.突破时空障碍

  16.“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 )

  A.《春秋》 B.《学记》 C.《论语》 D.《师说》

  17.我国学校德育方法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

  A.评价法 B.榜样法 C.说服法 D.锻炼法

  18.我国的教师职业就其身份特征而言,是( )

  A.专业人员 B.国家干部 C.公务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19.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是( )

  A.权利 B.义务 C.自然人 D.物

  20.小强,男,15岁,初中学生,因涉嫌盗窃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在侦查过程中,依照我国法律的规定,侦查人员讯问小强时,正确的做法是( )

  A.可以通知其父母到场 B.应当通知其父母到场

  C.应当通知其老师到场 D.应当通知团体组织或者妇联的工作人员到场

 二、判断题(判断下面各题的正误,并在相应的题后括号内打“√”或“×”。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育法律关系的核心就是权利义务关系。 ( )

  2.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 )

  3.科学编制的智力量表是韦氏智力量表。 ( )

  4.练习中出现成绩暂时停顿的现象,被称为高原现象。 ( )

  5.在课堂上,如果学生完全正确地回答了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便没有必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了。 ( )

  6.学习新教材是教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 )

  7.课时计划即是教师进行课堂讲授的计划。 ( )

  8.教育机智是教师对意外情况和偶发事件能够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 )

  9.教育和学校是同时产生的。 ( )

  10.教科书是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 )

  11.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 )

  12.黑色给人以深沉的感觉,紫色给人以高贵的感觉,这种现象是错觉。 ( )

  13.影响青少年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如环境、教育、遗传、性别等。 ( )

  14.终结性评价关心的是最终的目标达成与否。 ( )

  15.教育目的是由人确定的,具有主观性,不具有客观性。 ( )

  16. 管理学生只是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 ( )

  17.人本主义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考夫卡等。 ( )

  18.对“圆的直径是其半径的两倍”的学习属于学习。 ( )

  19.“接受学习”的创始人是奥苏贝尔,“发现学习”的创始人是布鲁纳。 ( )

  20.《清明上河图》反映了我国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 ( )

  三、案例分析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刘老师到初中工作以来,注重尖子生的培养,她培养的尖子生在竞赛中获得过很好的成绩,但经常对那些不听课、顽皮的学生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等措施进行惩罚。家长知道后,多次找她交换意见,但刘老师不以为然,还对家长进行批评。

  试运用教师职业道德的有关知识对刘老师的做法进行分析。

  2.王某大学毕业后就职于一所初级中学,工作踏实肯干,但是不久却发现同事和学生都自觉不自觉地疏远他,他感到很苦恼。后来才明白原来是由于自己不修边幅,个人卫生方面也不太注意,常常被同事和学生视为另类。他感到十分困惑,“我把课讲完讲好不就行了,吃什么穿什么这不是我个人的私事吗?”

  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进行分析。

  四、论述题(本题共两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强化哪些能力?

  2.试述德育过程的规律。

  五、作文(40分)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学校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老师对你产生或多或少、或好或坏的教育和影响,其中有些教育和影响是可见的,有些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发生的。

  请就你的受教育生涯中印象特别深或影响特别大的老师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B【解析】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七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具体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义务教育实施工作。”

  3.C【解析】马克思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阐述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这一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4.B【解析】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5.B【解析】练习法是中小学各科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在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中,多采用练习法。

  6.D【解析】“教必有法”指的是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等,但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设备、条件以及实际经验等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教无定法”。总而言之,教学方法的运用要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7.B【解析】模像直观是指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以形成感知表象的直观方式。

  8.B【解析】“施用累能”是说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起来的,体现了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9.D【解析】发展性评价强调对学生的激励功能,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10.A【解析】根据课程任务,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基础型课程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

  11.C【解析】团结协作是教师职业道德素养重要内容。

  12.D【解析】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13.B【解析】所谓学会学习,是指掌握了学习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加以运用。兴趣和知识掌握并不代表知道如何去学。

  14.D【解析】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运用讲授法的先决条件。

  15.C【解析】运用参观法能够使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兴趣。

  16.D【解析】“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出自韩愈的《师说》。这是韩愈关于教师角色和作用的定位,即教师是传道者、授业者、解惑者。

  17.C【解析】说服法又叫说理教育法,是通过语言说理,使学生明晓道理,分清是非,提高品德认识的德育方法。说服教育法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18.A【解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一章第三条对教师概念进行了全面的、科学的界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根据这一界定可以得出结论:教师是专业人员。

  19.D【解析】我国教育法律关系的主体可分为三类:公民(自然人)、机构和组织(法人)、国家。

  20.B【解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6条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询问未成年证人、被害人,应当通知监护人到场。

  二、判断题

  1.√【解析】权利与义务是法律关系的核心。

  2.√【解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教育系统,课外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必要补充,二者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3.×【解析】科学编制的智力量表是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4.√【解析】通常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一段时间的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停滞不前,甚至学过的知识感觉模糊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

  5.×【解析】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评判对与错,它还具有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提供反馈信息等功能。

  6.×【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7.×【解析】课时计划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它不仅包括课堂讲授的计划,还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等。

  8.√【解析】这是教育机智概念的另一种阐述。

  9.×【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可以说教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产生的。而学校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初期。

  10.√【解析】教材是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所以说教科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1.√【解析】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12.×【解析】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叫联觉,而不是错觉。

  13.×【解析】性别不影响智力的发展。

  14.√【解析】终结性评价重在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15.×【解析】教育目的虽然属于意识范畴,是人们的教育理想,但是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根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等,所以说教育目的也具有客观性。

  16.×【解析】管理学生不仅是领导、政教处和班主任的工作,也是每位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7.×【解析】考夫卡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18.√【解析】对概念之间关系的判断属于学习。

  19.√【解析】略。

  20.×【解析】《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反映的是北宋时期的都市生活。

  三、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

  1.第一,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高尚道德品质的表现。热爱学生首先要理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私地爱,一视同仁。刘老师注重尖子生的培养,但是不能以放弃或体罚后进生为代价。这违背了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第二,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能够团结协作,这包括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等等。而刘老师不能够听取学生家长的建议,甚至以老师的资格对家长进行批评,违背了团结协作的教师职业道德。第三,刘老师对那些不听课、顽皮的学生经常采取罚站、不许进教室等措施惩罚。这一行为不仅违背了热爱学生这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养,更违背了依法执教的基本要求,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人身权。

  2.首先,教师职业道德素养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的言行举止、品德才能、治学态度甚至是穿衣打扮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这是由教师劳动的“主体性、示范性”特点以及学生的“向师性、模仿性、可塑性”特点所决定的。为此,教师必须做到:高度自觉,自我监控。教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己在学生面前成为活生生的教材,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其次,案例中王某的话“我把课讲完讲好不就行了”是不正确的。这违背了团结协作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的要求。人的培养靠单个教师是不行的,因为人的成长要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人才的全面成长,是多方教育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各方面协同合作,以便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完成培养人的工作。

  四、论述题(答案要点)

  1.(1)新教材、新课标的透析能力。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材,无论是在编写体制、体例上还是在文本结构、目标要求上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具备研究、剖析教材的能力以便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有效设计课程结构。

  (2)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在一个信息膨胀、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而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把所有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现实的,因此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是大势所趋。

  (3)与其他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和探讨的能力。新课改提倡合作学习,作为一名教师也应注重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促进自己专业化发展。

  (4)不断学习的能力。新课改提倡终身学习,教师也应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跟上时代的步伐。

  2.(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与提高过程。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要注意的是,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有多种开端。(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首先,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依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其次,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最后,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学生在活动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活动和交往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作用。(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这要求教育者必须持之以恒、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要正确认识和对待学生思想行为的反复,善与反复抓,抓反复,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

  五、作文(写作思路)

  首先,这篇作文的写法多样。考生可以用记叙的方式,也可以议叙结合,但重要的是要体现出教师这一职业的伟大与光荣之处。立论要从某位教师对自己的影响入手,而这种影响,可以是学习上的,也可以是生活态度上与价值观上的。其次,无论立论是在学习还是在学习之外,考生都应对该教师对自己的影响过程进行具体论述。这一部分考生可以略加抒情。另外,考生应把该教师对自己的影响之广之深交待清楚,以突出该教师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最后,要结合论点,点出自己对该教师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文尾应再予以升华,说明自己对教师这一职业的向往。

责编:木木

河南特岗 《教育理论知识》

热门推荐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文都教育”的所有作品,版权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文都教育”,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上一篇:2016年河南特岗教师考试模拟试题2

下一篇:2016年黑龙江特岗教师《教育理论知识》考前模拟题4

Copyright copy;2001-2018 WENDU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文都教育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