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 )、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A.计算能力
B.问题解决
C.数学思维
D.数学素养
【答案】B。
2.以查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情况,以及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的评价是( )。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绝对评价
【答案】B。
3.因材施教的原则反映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个别差异性
D.顺序性
【答案】C。
4.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认为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是( )。
A.个体本能
B.外在环境
C.机体成熟
D.基因复制
【答案】D。
5.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的哲学家是( )。
A.培根
B.洛克
C.康德
D.柏拉图
【答案】A。
6.16世纪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名教育家( )。
A.埃拉斯莫斯
B.夸美纽斯
C.倍尔
D.兰喀斯特
【答案】A。
7.有机体在与环境接触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获得了一些经验,并因之改变其事后某些行为的学习称为( )。
A.内隐的学习
B.外显的学习
C.接受的学习
D.智能的学习
【答案】A。
8.学习过程中用来调节控制学习过程,信息加工过程有效进行的学习策略叫( )。
A.监控策略
B.认知策略
C.元认知策略
D.学习环境策略
【答案】A。
9.教学设计最重要的任务是( )。
A.编写教案
B.确立合理、恰当的教学目标
C.设计详细的教学过程
D.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答案】B。
10.根据教学任务划分,课的种类一般包括: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和( )。
A.检查课
B.复习课
C.实验课
D.活动课
【答案】A。
11.从本质上说,德育过程就是( )的统一过程。
A.个体环境
B.个体与社会
C.个体与教育
D.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
【答案】D。
12.人们运用一定的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的行为时所产生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我们称之为( )。
A.道德认识
B.道德意志
C.道德行为
D.道德情感
【答案】D。
13.我国学者研究认为,小学阶段道德品质发展的质变时期,即品质发展的“关键年龄”,大概出现在( )前后,这是加强辅导和促进发展的关键阶段。
A.一年级上学期
B.三年级下学期
C.四年级下学期
D.五年级下学期
【答案】B。
14.( )是维持和控制学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条件,是教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证。
A.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B.班主任的管理工作
C.班级目标
D.良好的班风
【答案】A。
15.SQ3R阅读策略中的Q指的是( )。
A.浏览
B.提问
C.陈述
D.复习
【答案】B。
16.中国采取班级组织形式,的雏形是( ),其后全国普遍采用班级授课制。
A.1878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
B.1862年清政府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C.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
D.1903年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
【答案】B。
17.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答案】B。
18.在各学段中,数学课程安排了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 )。
A.“综合与实践”
B.空间
C.问题解决
D.计算
【答案】A。
19.实验小学三年级某班开展亲自动手种植花卉,并写下观察日记的班级活动,该活动应属于班级活动中的哪种类型( )。
A.展示式
B.探究式
C.辩论式
D.体验式
【答案】D。
20.主张把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的心理学家是( )。
A.加涅
B.桑代克
C.苛勒
D.我国心理学家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