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考试时间是11月4日。小编为广大考生整理了2017下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最后练习七答案相关内容,请学员们根据资料规划复习时间!教师资格证考试练习题、真题等可用手机下载文都教师资格泉题库APP,随时随地查缺补漏!更多内容持续更新中,请考生及时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jiaoshi.wendu.com)。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学记》是世界上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这篇论著第一次提出“教学相长”思想。
2.B【解析】洛克是外铄论代表人物。外铄论者看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洛克在《教育漫话》中提到“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
3.C【解析】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以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即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4.C【解析】“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看到曲线继续上升。
专家点拨在历年考试中,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练习中出现的“高原现象”比较常见。考生应知道高原现象的概念,以及高原现象发生在练习的哪一时期(中期)。
5.D【解析】在教师专业发展的成熟阶段,教师已经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总结经验和教训,以利于自己以后的教育教学。
6.D【解析】内部动机是指个体对学习任务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是与自我奖励相联系的;外部动机往往与外部奖励,如奖励、避免惩罚有联系。
7.B【解析】所谓“变式”,就是指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进行合理的转化。即教师可不断更换中的非本质特征、变换问题中的条件或结论、转换问题的内容和形式,但应保留好对象中的本质因素,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对象的本质属性。
8.A【解析】梅和哈特肖恩的“诚实”研究认为,儿童的道德行为或品质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情景与教育。
9.C【解析】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熟练程度达到l50%左右时,记忆效果。
10.A【解析】形象思维是借助头脑中的表象进行思维的一种形式。
专家点拨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这是历年考试中经常考查的重要内容。相关知识点有:思维的概念、特点(概括性、间接性)、种类(根据思维要解决的问题的内容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根据思维的独创性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小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及培养。
11.C【解析】群体规范通过从众使学生保持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一致性,并为学生的课堂行为规定了方向和范围。
12.A【解析】迁移理论有:(1)相同要素说(桑代克):迁移是非常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2)经验类化说(贾德):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3)关系转化说(苛勒):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的理解。
13.A【解析】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表现为一个人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气质、性格、动机、价值观等方面的整合,其中核心的评价内容是性格。
14.B【解析】以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相对于以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倡导以儿童为中心,充分尊重儿童。
15.B【解析】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16.D【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利用课余时间对学生实施的各种有意义的教育活动。与课堂教学相比,课外活动更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
17.B【解析】生理自我基本成熟的时间在3岁左右。
专家点拨自我意识这一考点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自我意识的概念、心理成分、发展。其中,尤其以自我意识的发展为重中之重,经常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3岁左右基本成熟)到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18.A【解析】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要认清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应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和探索,自觉地掌握知识,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送到学生面前。
19.C【解析】新课程改革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20.A【解析】我国当前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我国小学德育的原则主要有:
(1)导向性原则。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2)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专家点拨德育原则是简答题、材料分析题中经常出现的考查内容。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对制定德育大纲、确定德育内容、选择德育方法、运用德育组织形式等都具有指导作用。我国小学主要的德育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2)疏导原则;(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对于这六条主要德育原则,考生必须都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知它们的概念及:基本要求,达到灵活掌握并熟练运用的程度。
22.【答案要点】(1)面向全体学生原则。教师在制订辅导计划时要着眼于全体学生,确定心理辅导活动内容时要考虑大多数学生共同需要与普遍存在的问题,组织团体辅导活动时要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其中。
(2)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预防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就整体而言,在预防的同时要追求发展,可以说,发展是一种积极的预防。
(3)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尊重,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平等的权利;理解,则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按学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所感受的本来面目去了解学生。
(4)学生主体性原则。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要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5)个别化对待原则。重视学生个别差异,强调对学生的个别化对待,是学生辅导的精髓。
(6)整体性发展原则。心理辅导追求学生人格的整体性发展。从社会价值取向看,它重视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从满足学生自我完善的需求看,它注重学生知、情、意、行几方面协调发展。
23.【答案要点】(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可通过各种专门的课程来教授一些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方法,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常用的方法有: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等。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回顾这节课的教学,优点在于:能抓住一个“情”字,以情感为主线贯穿教学的全过程,通过对辛弃疾身世的深情引述,引领着学生走进辛弃疾的精神世界,通过品味词韵意趣,想象情景,让学生深刻感悟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的欣喜之情。教学中每个环节的设计不仅饱满而且能够紧密相扣,学生亦能为情所动,随情而读,课堂洋溢着浓郁的诗情。但也有一些缺憾之处:(1)缺乏开放性,教学设计过于严谨。驾轻就熟的梳理与密集流畅的引导,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显得过于“抢眼”,而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在一定程度上淹没在大容量和快节奏的教学中。学生处处有被“牵”着的痕迹,教学设计显得不够开放。(2)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在理念上,我们都懂得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预设目标的完成,往往忽视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例如,本教学片段中的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诗词,但是预设导语中夹杂着现成理解的直接呈现,因而就忽视了学生品味诗词的方式与过程。虽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对用词的妙处有亲切而自然的体悟,但是没有主体情感的积极参与,领悟显然不够深刻。
25.【答案要点】
问题(一):与“刺”“花”相关的教育观点:同样面对仙人掌上的刺与花,有的同学只看到刺,有的同学虽然刺与花都看到了,但因为讨厌刺,连花也不喜欢了。而李刚却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能带着欣赏去看待刺丛中的花。教师对待学生也应该像对待刺丛中的花一样,首先,应该善于发现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优缺点;其次,无论对待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后进生,教师都应该带着欣赏的眼光,辩证地看待。尤其是面对缺点较多的学生,教育者更应该积极去探索、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教师对个别学生的教育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指导,少冷落。个别学生转化的关键在于使其树立起自信心,作为教师要善于保护学生的自尊。
问题(二):对学生的转化工作,应从以下方面人手:首先,要走近他们,喜欢他们,成为他们的朋友,同时要引导周围的同学一起关心他。其次,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通过激励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培植闪光点。再次,要重视个别学生的第一步,哪怕是微小的,也不放过。最后,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反复,不能对学生失去信心,要坚持对他们的鼓励,促其飞跃。对个别问题学生应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教育:(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4)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本文的主要写作特点是抓住事物特点进行描写,在介绍翠鸟的外形时,作者抓住漂亮的特点,写了翠鸟的爪子、羽毛、眼睛和嘴,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的外形;在介绍翠鸟的活动特点时,抓住“一动不动”地“等待”,“贴着水面疾飞”,表现了它的机灵和动作敏捷。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l~3自然段。
②了解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的特点,进而理解这些特点和翠鸟的提鱼本领有什么关系。初步知道翠鸟的这些特点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而渐渐形成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增强爱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2.教学重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问题(三):
一、激趣导入
1.在大自然中有许多美丽的小鸟,像孔雀、画眉、黄莺……下面请大家看看这是什么鸟?(出示“翠鸟”图片),对,这是翠鸟。翠鸟又叫“叼鱼郎”,它生活在靠近水边的树枝上或岩石上,有着高超的捕鱼本领。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翠鸟的。
2.出示课题。(齐读)
3.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是从三个方面写出了翠鸟的特点,谁能告诉老师,是哪三个方面呢?
(指名回答,师板书:外形、活动、住处)
4.下面请同学们欣赏一段有关翠鸟的录像,看看翠鸟的外形和活动有什么特点。
5.小结。
二、学习第1自然段
1.出示图片,看图说一说翠鸟的外形特点。
2.默读第1自然段(课文是怎样描写的),按要求把有关的词语找出来。
3.指名说说你找到的词语,再齐读。
4.作者是按什么样的顺序描写翠鸟的外形?(爪子、羽毛、眼睛、嘴)
5.板书:爪子(红色)、羽毛(漂亮)、眼睛(透亮灵活)、嘴(尖、长)。
6.重点理解描写翠鸟羽毛的三个比喻句。
7.用喜欢、赞美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3自然段
1.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翠鸟的动作怎样?
(2)课文第2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3)课文第3自然段写翠鸟的什么动作?
2.分析课文第2自然段。
(1)翠鸟的叫声有什么特点?它喜欢怎样的活动?(指名回答)
(2)比较句子。
(3)课文第2自然段还写了翠鸟的什么动作?(等鱼)
(4)板书。等鱼:一动不动注视(静)。
(5)指导朗读。
3.分析课文第3自然段。
(1)欣赏翠鸟捕鱼的录像。
(2)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3)学生自由读翠鸟捕鱼的句子,用“△△”画出有关词语。
(4)学生画出句子,汇报。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飞。
翠鸟叫声清脆,爱贴着水面疾飞。
翠鸟蹬开苇秆,像箭一样飞过去。
翠鸟蹬开苇秆,很快地飞过去。
板书。捕鱼:蹬、飞、叼、飞(动)。
(5)分小组讨论:翠鸟捉鱼的本领和它的外形有什么关系?
(6)汇报讨论情况。
(7)比较句子。
(8)指导朗读。
4.小结:翠鸟不但外形美丽,而且是捕鱼高手,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具体地把翠鸟捕鱼经过表达了出来。
四、学习第4自然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自由读。
2.谈理解,你读懂了什么?
3.板书:峭壁上。
4.师归纳:老渔翁告诉我们翠鸟的家在小溪尽头的峭壁上,翠鸟来这里是和我们做朋友的,我们打消了捉它的念头,只是希望翠鸟在苇秆上多停留一会儿。
5.文章表迭了作者对翠鸟怎样的情感?(板书:喜爱)
五、总结全文
1.作者写了翠鸟美丽的外形,并写出了它在捕鱼过程中动作神速、身手敏捷的特点,分别从静和动两方面表现出来,使人们不禁对翠鸟产生喜爱之情。
2.说话练习:请你学学作者,用丽的语言赞美你所喜欢的动物。
六、课外延伸
1.欣赏鸟类的图片。
2.课外延伸。
(1)读一读描写翠鸟羽毛颜色、外形、提鱼动作的句子,再把你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2)请你以“我喜爱的鸟”为题,仿照《翠鸟》抓住事物特点来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鸟。
[设计理由]在教学过程中,围绕这个方面展开:翠鸟外形上的特点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教学中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更多教师资格消息,敬请关注文都教师考试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