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史家胡同小学开展“小博士”工程,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少则两周,多则三四个月,自己探索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此活动的开展体现了( )的教学原则。
A.循序渐进
B.启发性
C.直观性
D.理论联系实际
2.下列不属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的是( )。
A.矫治性
B.预防性
C.发展性
D.治愈性
3.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 )作用。
A.关键
B.基础
C.前提
D.定向
4.教师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这种教学组织
是( )。
A.设计教学法
B.道尔顿制
C.班级授课制
D.个别教学制
5.《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所阐明的教学原则是( )。
A.循序渐进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6.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感兴趣而形成的动机,可称为( )。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
B.兴趣性动机
C.情趣动机
D.直接性动机
7.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高度发展的“合金”,就构成了( )。
A.道德信念
B.道德情操
C.道德品质
D.道德行为
8.“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出自( )。
A.《论语》
B.《中庸》
C.《大学》
D.《孟子》
9.沙赫特的情绪三因素理论认为情绪受三种因素制约,其中不包括( )。
A.环境
B.生理唤醒
C.认知过程
D.大脑皮层
10.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观点的苏联教育家是( )。
A.克鲁普斯卡娅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凯洛夫
11.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遗忘现象被称为( )。
A.消退说
B.干扰说
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12.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体现了( )的重要性。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显性课程
D.隐性课程
13.区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主要标志是( )。
A.物质性
B.计划性
C.实践性
D.具体性
14.卉卉平时很优秀,口才也很好,可是一当众讲话就会害羞脸红、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不敢抬头与别人对视。她的这种心理状况是一种( )。
A.抑郁症
B.恐惧症
C.强迫症
D.焦虑症
15.奥苏贝尔的二维分类中,学习者所学的新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了实质性的合乎逻辑的联系属于( )。
A.接受学习
B.发现学习
C.意义学习
D.机械学习
16.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 )。
A.事务包办者
B.精神关怀者
C.衣食提供者
D.错误包庇者
17.个体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特征。
A.不均衡性
B.顺序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18.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是人格( )的表现。
A.整体性
B.稳定性
C.独特性
D.功能性
19.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不包括(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演示法
D.读书指导法
20.以下各项不属于元认知策略的是( )。
A.计划策略
B.组织策略
C.监控策略
D.调节策略
1.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使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所反映和所要解决的矛盾,主要是保证所学知识与其来源一社会实践不脱节.学生掌握的知识能够运用或回到实践中去。“小博士”工程所体现的正是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2.D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1)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2)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故本题选D。
3.D德育在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定向的作用。它所包括的政治态度、道德品质、世界观及思想等方面的教育,是解决为谁服务问题的。它保证人的各方面发展沿着一定的政治方向前进。因此本题的正确答粢为D。
4.B道尔顿制是美国教育家帕克赫斯特于1 920年在马萨诸塞卅1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其特点有:教师上课不再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完成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因此.本题选B。
5.C《学记》中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意思是:要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要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要使学生灰心:要指出问题的途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这体现了启发性原则。
6.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对学习内容的直接兴趣和爱好以及对学习活动的直接结果的追求。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由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新颖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及受到某种奖励等因素激发。故本题应选A。
7.C学生的道德品质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它主要是指一个人面对矛盾冲突的情境能自觉地意识到是非善恶,进而能就行动做出缜密的抉择。道德情感就是伴随着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地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通常表现为一个人的信心、决心和恒心。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高度发展就构成了道德品质。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为C。
8.B这句话出自《中庸》。它的意思是:上天所给予人的气质叫作性,依照本性去做事叫作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作“教”。
9.D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情绪受环境、生理唤醒和认知过程三种因素制约,并和心理学家辛格通过实验加以验证。
10.B苏联知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11.D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之所以发生.不是因为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消失了.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题干描述就是提取失败说的现象。
12.D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校的物质环境。第二,学校班级中长期形成的制度与非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舆论、风气、仪式、制度等。第三.学校中的人际关系。主要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生团体文化等。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体现的正是学校物质环境,属于隐性课程。
13.B计划性是显性课程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区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14.B恐惧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恐惧症可分为单纯恐惧症(对一件具体的东西、动作或情境的恐惧)、广场恐惧症(害怕人多拥挤的场所、单独留在家等)和社交恐惧症(害怕在公共场合讲话、交谈等)。题干描述的是社交恐惧症。
15.C接受学习是指教育者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习者以接受的方式得到知识。发现学习是指教育者只提示有关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独立发现的步骤获得知识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机械学习是指学习没有意义联系的材料.或学习者在学习中并未理解材料问的意义联系。故选C。
16.B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还是成长发展中的儿童少年的精神关怀者。因此,正确答案是B。
17.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变化是不均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发展。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而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
18.D人格的特征包括: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功能性。其中,人格的功能性是指人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奋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19.C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20.B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组织策略是认知策略的一种,所以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