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除了包含《综合素质》、《教育知识与能力》公共考试科目以外,还有一门学科知识与能力,文都教师考试网给大家整理了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模拟试卷,希望对大家备考冲刺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阅读《故都的秋》的板书设计,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板书呈总分式分项列出

  B.锤炼的语言.呈现了故都秋的特点

  C.北秋、南秋直观对比,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D.递进呈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显著呈现

  2、在学习完《丑小鸭》一课后,学生对这种寓有哲理性的童话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要求教师再为其推荐几篇进行阅读.以下教师的推荐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海的女儿》

  B.《卖火柴的小女孩》

  C.《农夫和蛇》

  D.《小海蒂》

  3、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朗读中的轻声现象。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特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她的嗓音很清亮”中的“清亮”

  B.“他这人心眼儿实在”中的“实在”

  C.“你这人真不地道”中的“地道”

  D.“那件事有眉目了吗?”中的“眉目”

  4、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带有插图的教科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纯文的教科书。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插图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5、阅读《牧鹅散记》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搜集文中作者对鹅的发现。(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回提醒学生批注方法)

  师:同学们已读完课文,谁来说说自己搜集到的信息。

  师:【B】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搜集到了很多信息。现在我们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归类。请看大屏幕。(对鹅的发现:①生活习性;②作息规律:③孵卵有趣:④很懂感情:⑤结论:鹅不笨)由此我们看出鹅不仅不笨,反而还很灵巧。

  师:【C】陈先生用他那智慧的笔调,让我们不知不觉喜欢上了鹅。下面就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语段,读给同桌听,互相品评.然后全班交流。(学生兴致勃勃地读给自己同桌听)

  师: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哪个同学先来?

  师:【D】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精彩.老师自叹莫如啊!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学小品文的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那谁能采用这种语言为我们描述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可以根据大屏幕提供的动物先观察,然后再说,也可以根据自己平常的观察来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说个片段即可。(大屏幕播放动物片段。学生观察。交流)

  以下对其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也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

  B.借多媒体显示强调.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本的清晰印象.并适时检验自己的思路及其表达.以便接下来自觉自为地有所矫正

  C.紧扣学习的重点、难点:品味科学小品准确生动的语言。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

  D.适度地引导学生联系个人的生活体验阅读文本、习得知识、积累语言、获得独自的见解,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6、名著导读课上.教师为学生出示了以下作品。要求学生归纳其作品主题。

  《围城》《边城》《家》《雷雨》

  以下学生给出的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甲:《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这个封建家庭的覆灭预示着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会走向灭亡

  B.学生乙:《围城》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的惨痛事实

  C.学生丙:《边城》精细入微地描绘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无情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生、社会的荒凉

  D.学生丁:《家》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树生、汪母这三个人物形象,深刻地写出了抗战时期勤恳、忠厚、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命运

  7、阅读《故乡》教学设计,完成下面的问题。

  第一步:教材说明、分析

  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了解并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②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

  (2)能力目标:①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②能模拟运用(重复、对比手法进行写作)。

  (3)情感目标:①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②珍爱新生活,树立为远大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第二步:教法说明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第三步:学法说明(按“听一看一想一写”的步骤进行)

  (1)回忆旧知识,导入新课;(2)点明学习目标和重点,进行新课;(3)讲解“重复”和“对比”的含义。

  第四步:巩固学习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一课时进行的教学设计,以下对其评价错误的一项是(  )。

  A.三个目标呈递进状态.每一层均以前一层为基础.同时显示了学生在学习把握与理解的过程也是递进式的.符合学习的规律

  B.恰当设计三维目标.且在教学设计过程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C.第二课时是教学的重点所在——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D.本篇设计虽然对学生培养写作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缺乏对文本本身的欣赏与揣摩

  8、初中语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中国文学作品之最,学生做了以下笔记。其中无误的一项是(  )。

  A.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史记》

  B.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是班超的《汉书》

  C.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D.《木兰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史上的一部叙事诗

  9、某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一课时,为学生布置了以下作业:

  一、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不妨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三、仔细阅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3.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四、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以下对这则教学作业的设计意图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题旨在通过概述内容和分析人物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目的

  B.第二题引导学生领悟这篇回忆性散文的双重眼光.一是儿时的眼光.二是写作时的眼光。第一种眼光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C.第三题设计目的单一、明确.即就全文核心部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句的深层含义

  D.第四题。对印象深刻的人进行一二百字的写作,主题要求宽泛,不符合写作教学的要求

  10、在学习完契诃夫的《变色龙》后,学生对这种短小精悍但却哲理丰富的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趁机为学生补充了世界文学史上“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及其作品的相关知识,其中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爱的牺牲》《警察与赞美诗》

  B.契诃夫的代表性中短篇小说有《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凡卡》

  C.马克.吐温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知名短篇小说有《竞选州长》《百万英镑》等

  D.莫泊桑“短篇小说之王”,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漂亮朋友》等

  11、以下教师对7-9年级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B.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800字

  C.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D.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12、以下教师对“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B.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

  C.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应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与综合性

  D.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课程评价应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状况,有重点地落实语文课程目标

  13、阅读《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课堂导入环节,回答问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十九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本文作者是谁?齐说(罗迦·费.因格)。他是哪个国家的人?(美国)

  师:通过课前预习,同学们喜欢这篇课文吗?

  生:喜欢!

  师:大家都异口同声地说喜欢,有没有同学不喜欢?

  生(小声):我不喜欢。

  师:这位同学很有创见.你能说说不喜欢的理由吗?

  生:①文字不太读得懂,以前都是写人记事的文章,或写景状物的一目了然,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也不知写的什么?②我不知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③文章的层次我怎么也搞不清……④特别是文章开头的这幅图,答案太多,也觉得啰嗦,再往后我就不知道作者说的什么,实在读不懂。

  以下对这段教学导人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样安排发展了学生个性化思维

  B.这样的安排与议论文这一文体特征相暗合

  C.这样安排把握住了“民主、科学、个性”的阅读教学的灵魂

  D.观察角度不同,所见也不同,教师使用学生问题导入,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14、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和“欲信大义于天下”中“信”用法相同的句子,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B.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呋丽(《邹忌讽齐王纳谏》)

  C.蝉则千转不穷(《与朱元思书》)

  D.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

  15、阅读《山中访友》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刚才我们简要地初读了课文。我想考考大家,结合课题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课文主要写了作者在山中拜访一位老朋友。

  师:是一位吗?

  生:我觉得不是一位.而是好几位。

  师:是多位!还有谁想说?

  生:我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作者重回故乡的山林,重新看了儿时的那些旧景物.伴随自己走

  过人生的足迹。

  师:结合课题看,也就是写去山中访问那些朋友。老师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作者到山里看到

  一些景物。那我给取个名,叫“山中见景”得了,为什么叫“山中访友”呢?

  生:《山中访友》这个题目更吸引读者,大家会想,这些景物不是人,为什么是老朋友呢?

  师:这就是取名的艺术。

  生:这些景物陪伴作者走过了三四十年的人生岁月。已经足够称作老朋友了。

  师:你竟然从短短的一篇文章中解读出了这么多内容,真了不起!

  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山中访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以下对其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学生对文中作者拜访了几位朋友的模糊是没有认真预习和朗读课文的不正常现象

  B.由问题切入教学,能迅速引发学生的疑问,激起学生探索文本的兴趣

  C.由题目导入,抓住文本中心事件.有利于学生准确解读文本内容

  D.“为什么题目叫‘山中访友’?”是本文阅读中有价值、最核心的问题。教师开篇点题.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