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学建议在教学实施策略上的突破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强调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改进学习方式
B.强调语文教学要正确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C.强调语文课程应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D.强调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应融为一体
2、学习完某版教材的“对联”知识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墙头雨细垂纤草”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水面风回聚落花
B.数峰无语立斜阳
C.楼上春容带雨来
D.蝉曳残声过别枝
3、教师在教授某版初中语文教材《藤野先生》一课时,为学生设置了以下作业: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了,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
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以下对这几道作业的设计意图。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设置第一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
B.设置第二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设置第三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D.第四题属于拓展题,对于学生来说可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选择理解,没有明确的设计目的
4、阅读下面一则初中语文教师为《看云识天气》一课设计的板书,回答问题。
以下有关这则板书设计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阶梯型板书设计.形象地展示出说明事物变化的层级特点
B.形象直观的设计.使学生对天空中薄云和厚云的种类一目了然
C.阶梯型设计巧妙地将云层高度以及出现各种云时的天气特征进行融合
D.这则板书设计的主要功能是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文中的说明方法
5、某教师在七年级开设名著导读课,引导学生围绕“聆听天籁:读读泰戈尔”展开阅读,下列作品不合适的是( )。
A.《吉檀迦利》
B.《飞鸟集》
C.《新月集》
D.《草叶集》
6、以下教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总目标认识错误的一项是( )。
A.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教师不能人为地进行割裂
B.语文教学应注意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C.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
D.初中语文阶段的语文教学应使学生具有高超的日常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运用口头语言高效、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7、阅读《伤仲永》课堂结束语,回答问题。
人的成长的关键在于后天学习以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而《孙权劝学》中的吕蒙,大字不识几个,通过学习,也具有军事和政治才干和谋略。美国的海伦·凯勒。出生才19个月.就失去了视听能力,不久又变哑了.但她没有屈服于命运,通过顽强学习,这个残疾儿童最终成长为一名作家、教育家。吕蒙和海伦·凯勒与方仲永.正好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后天的重要性。
以下有关这则教学结束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学的结束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结束.拓展式课堂结束语,将学生的思维由课内拉到课外.教会了学生举一反三
B.拓展式结束语,由课文学习到类文的对比.增加了课堂的蕴味
C.教师从内容到结构,从语言到人物进行对比结课.异中求同,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D.教学是基础,拓展是延伸,拓展式教学深化了教学的内容,弥补了课文教学内容狭隘的缺陷
8、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师:望天树是一种稀有植物。(屏显图文介绍望天树)它生长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族人民称它为“伞树”。然而.我们这篇课文却几乎没有描写望天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是以树写人,托物言志,赞扬望天树顽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赞扬具有与望天树同样精神品质的人。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请同学们打开记忆的园门,全面大搜索,古今中外的人物都行。
生:贝多芬就是这样的.他在听不见也看不见的情况下顽强努力。成为了一名音乐家。
生:张海迪虽然高度瘫痪。但她仍然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楷模。
师:像这样的人还很多,比如,司马迁就是在监狱中完成《史记》的撰写的。希望大家以他们为楷模,无论是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微笑地面对生活。
师:我们感谢作者乔传藻把这么精美的文章、这么壮美的树种展示在我们面前!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望天树下.你最想发出的感慨是什么?
生:啊!望天树,你真伟大!
生:望天树.我要以你为楷模!
生:望天树,你长得真高啊!
师:都挺抒情的啊!那么,就请大家在课后做一做:观察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选取某一种,采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一篇日记,要求寄寓某种可贵的精神。跟大家一样,要是老师站在美丽的望天树下,更会有千言万语!此时此刻,我要用的歌声来赞颂它!(播放歌曲《好大一棵树》)
师:(在歌声中做结)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刻的散文,作者用凝练而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诉说了望天树的成长经历.热情地赞美了它坚定不移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这是一首成长的颂歌,更是一曲生命的礼赞!希望同学们以理想为坐标,以信念为动力,学习望天树倔强不屈、坚定不移、乐观进取、昂扬向上的人生态度,走好人生每一步!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会长成一棵棵人人为之仰慕的参天大树的!
(掌声中下课)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望天树》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结束环节,以下对这则教学片段评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9、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回答问题。
教学目标:
1.能在画出文中所写几件事的基础上,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索。
2.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对父亲的歉疚情感。
3.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4.能以特定情境中的感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料,并在叙事中写出一种自己的特定情感。
(1)在写父子离别之前,作者还交代了随父奔丧、家境衰败、父亲到南京谋事等内容,从中可见父亲当时怎样的处境和心情?这对写“背影”有什么作用?
(2)作者写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运用了哪些富于表现力的词语?从中你看到了什么?默读第六自然段.注意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的读法。
(3)找出父亲送儿子上车过程中说的四句话,并体会它们的含义。
(4)配乐朗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5)课件展示:父爱深深。
这是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背影》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在此基础上设计的“研读课文(合作学习)”环节,以下对其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学内容繁杂.欠缺逻辑性和条理性.不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
B.问题设计太过集中.五个问题均是针对课文内容及文中的细节进行设计
C.问题(2)设计合理,契合教学内容,在此教学环节可集中解决
D.问题(3)(4)(5)与所设计的四个目标没有密切关系,可删除
10、阅读《壶口瀑布》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播放壶口瀑布的视频.教师激情讲述(略)。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梁衡走进壶口瀑布,去感受她的魅力和带给我们的震撼。(板书:壶口瀑布——梁衡)
师:刚才同学们都对自己眼中的壶口瀑布进行了描述,那么梁衡先生笔下的壶口瀑布是怎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自主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好,同学们读完了课文,大家说一说,初读课文你对壶口瀑布有什么感受?壶口瀑布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来说。
生1:瀑布非常壮观。
生2:气势磅礴。
生3:壶口瀑布的景象变化万千!
师:同学们的感受真多!还有没有?你来说说。
生4:一般的瀑布是从高处往下流的.而壶口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被人们俯视。其他瀑布的水流比较清澈,而壶口瀑布的水浑厚庄重。
师:请坐。她总结出了壶口瀑布和其他瀑布特点的不同。还有没有其他感受?
生5:壶口瀑布水流湍急。
师6:好,请坐。(教师板书学生感受)同学们初读课文就有了这么多感受,可是要深入理解文章,还需要我们到字里行间去用心感悟、仔细揣摩。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打动自己的段落和句子。如果有了体会。可以在文字旁边加批注。同学们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默读课文,看看哪一句话你最喜欢?想想为什么喜欢呢?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通过视频展示壶口瀑布的气势.形象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创设了情景.营造了氛围
B.这段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对壶121瀑布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感知.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C.这段教学体现了阅读教学从整体人手.宏观透视.重视“第一印象”“首感效应”的教学观念
D.在这段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重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解读,也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
11、某版初中语文教材《海燕》一课后附有一篇短文《句子成分》,这部分内容属于教科书的哪个系统?( )
A.知识系统
B.练习系统
C.助读系统
D.范文系统
12、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重要文言实词“病”的不同意思,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君之病在肠胃”,句中的“病”是动词,“得病”的意思(《扁鹊见蔡桓公》)
B.“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句中的“病”是动词,“使……成病态”的意思(《病梅馆记》)
C.“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句中“病”是动词,“担心,忧虑”的意思(《论语》)
D.“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句中的“病”是形容词,“困苦”的意思(《捕蛇者说》)
13、阅读《安塞腰鼓》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画线语句的序号与选项的序号是对应的)
师:【A】 在古代,安塞腰鼓是冲锋杀敌、浴血奋战的号角,是凯旋的欢迎曲,踏破两千多年的岁月,今天,它依然让人振奋,让人惊叹,让人如痴如狂,为什么呢?让我们透过陕北汉子刘成章酣畅淋漓的笔墨,去寻找答案吧!(课件展示腰鼓表演和朗诵,提醒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板书:刘成章。)
师:【B】看完了。听完了,你感受到了怎样的一种腰鼓?请用“好一个( )的安塞腰鼓!”的句式表达出来。
生:好一个狂野奔放的安塞腰鼓!(声音小)
师:【C】狂野奔放,这个词你用得多好啊.请你大点声,再说一遍,把自己内心的赞美说出来!
生:好一个激情澎湃、气壮山河、惊心动魄……的安塞腰鼓!
师:【D】在腰鼓雄壮的气势中.你感受到了高原人民什么样的精神风貌?(大声朗读课文。仔
细感知)
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自由奔放、乐观好客、充满活力……
师:是的,安塞腰鼓是激情、是力量、是高原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这就使它经久不衰、愈行愈盛。
以下对这段教学片段.评析错误的一项是( )。
A.教者通过气势磅礴的录像展示后生们的阳刚之美.给学生以形象直观的感受。带给学生心灵上的震撼.并调动学生的昂扬情绪.有利于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
B.用填形容词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精神的设计虽然很巧妙.但是不能放在初读环节.而应该放在总结环节
C.激励学生用洪亮的声音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自信.也对学生起到了提醒与示范的作用
D.《安塞腰鼓》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教师从这一实际出发.使朗读教学贯穿教学始终
14、学习某版初中语文课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课时,教师指出这是韩愈的七言律诗,并为学生补充了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但是学生仍表示不知道什么是七言律诗,为了让学生形象理解.教师又为学生列举了以下例子,其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黄鹤楼》(崔颢)
B.《蜀相》(杜甫)
C.《山居秋暝》(王维)
D.《锦瑟》(李商隐)
15、教师讲授朗读技巧时,举例说明汉语言现象中的变调问题,引导学生朗读中正确发音,以下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理想
B.转眼
C.体贴
D.涂改
二、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20分。第17题8分,第18题12分。共40分)
16、案例:
阅读“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一课的教学实录(节选).完成第16题。
师:“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有一些情感,需要表达;有一些情感,需要宣泄,同学们,当你们高兴、伤心、失意、得意时,你们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去表达和宣泄?(学生思考几分钟,然后作答)
生:当我高兴时,我会开怀大笑,然后买点儿好吃的慰劳自己。
生:我会把我的喜悦告诉我的亲人、朋友、同学,让他们与我同ft.,甚至我会将笑容送给一个个素不相识的路人,可能有点儿情不自禁吧。
生:当我伤心时.我会一个人躲在没人的角落放声大哭,让所有的不快都随泪水滑落。
生:我喜欢一个人去逛,看看繁华的街市,看看美丽的景色,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让伤心慢慢逝去。
师:人是一种感情丰富的动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排解自己的情绪,老师在看学生的作文时发现有些学生喜欢将感情诉诸文字,倾泻于笔端,其实这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排解情绪的方法,而且还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学生对此有没有同感?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我们班一位同学的一篇文章.验证一下老师说得对不对。
出示本班学生的一篇文章——《苦难,是一笔财富》。(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凄冷的冬夜.空气似乎也凝固成苍白的了.骤然的一声号啕大哭把我从梦中惊醒了。一种预感像电流般击穿了混沌的心境,惨惨的,白亮亮的。
我睁开眼:奶奶不在身边,外面的喊声、哭声在深夜里格外的刺耳。我忙披一条毯子,光着脚、跑了出去,外面有许多人!我一出去。外面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我身上!许多人都无奈地摇摇头,一些大娘大婶甚至哭起来:孩子还小呀!大的才八岁呀!突然妈妈的哭喊声直入我的耳膜。“妈妈……”我飞也似的跑到堂屋。立即吓呆了:中间放了一张床,床上躺着的是我那穿军装的爸爸!一步步挪到床边,我很想和爸爸说说话,到了近前我才发现,爸爸睡着了。我用小手摇了摇爸爸.可他就是不睁开眼睛看我。“我的孩子,咱的命好苦啊!”妈妈一把把我拽过去,抱着我哭道:“孩子.你爸爸走了。抛下我们不管了……”扑通一声,我双膝跪在爸爸的床前,撕心裂肺地喊着爸爸.喊着我那远走的爸爸……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拉着弟弟的手,带着那路人惋惜的目光,去为爸爸扫墓,至今已有七年……
我已欲哭无泪了.我真真正正体会到了生活对我的残酷!十几岁的我变得成熟了许多,我必须珍惜我拥有的!用双手一次又一次抹去妈妈眼角的泪水,把饭递到她的手中:“妈,吃吧,还有我和弟弟呢,我们会看到希望的。”妈妈抱着我和弟弟,流下两行热泪。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逐渐地了解了生活的内涵,苦难的生活,是份损失,更是份财富。它教会了我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师:1.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什么感受?2.这段文字是否淋漓尽致地抒写了作者的感情?3.言辞有没有强烈的感染力?(举例说明)4.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方法表达感情?5.四人一组,展开讨论:①找出你感受的语句,并谈谈你的体会。②修改你认为欠妥的地方。
生:我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很感人,将自己当时的痛苦真实地再现了出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细节写得很好.爸爸去世后,我的动作、神情等刻画得很细致;我觉得本文语言表达有一定的感染力.有些细节可以再深入一些,比如其他亲人去世时,可以将心里的苦痛抒写得再沉重些。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非常好,老师读了之后觉得本文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它做到了以情动人.做到了灵与肉的融合,那么如何将感情流淌于字里行间,使文章真情永驻,从而引起读者的心灵共鸣呢?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讨论交流,组长作记录。
生:可以加入适当的景物描写;平时多积累词句;注意观察,加深体会;多运用修辞等多种写法。
师:生活中感人的情节很多,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中感人的情景无处不在。下面我把我自己写的一个生活片段.与大家分享一下。
(教师展示自己的一篇短文——《妈妈在路边等我》,朗读给学生听,请学生提出宝贵意见)
生:老师写得很真实,也很感人;听了老师的文章,我发现生活中让人感动的瞬间很多,我们应该抓住它,记下来,写出来;虽然只写了一个小小的片断,但感情却是真实的。我想提个意见.您虽然工作忙,但不要等您妈妈“走不动了”再去陪妈妈,应该从现在做起。
师:谢谢你!你说得对,从现在做起,忙不应该是我的借口。最后留个作业:将你们成长历程中感受的一件事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然后读给自己听。
感情是文章的生命,要想感动别人,首先要感动你自己,放开你的心灵,让我们坦然地去面对人世间各种或喜或悲或乐或愁的情感.让我们用手中的笔尽情地去抒写人类最原始的冲动,相信同学们通过我们这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得。
问题:
16.以上是某位初中语文老师的一堂作文课的教学实录节选,阅读并指出它的优点。(20分)
17、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9题。
最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
①有人说,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豪迈壮阔的边塞才是风景。而你微微低头,看见的野花朵朵,嗅到的芬芳阵阵不也是风景吗?有人说,千山横断,万川并流,震撼激昂的山水才是风景,其实蓦然回首。身边的小桥流水不也很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