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我国中小学教学评估和考试的直接依据是( )。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课程标准
2。下列关于探究学习与教学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探究学习重过程.轻结论
B.探究学习中仍需要教师的指导
C.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使用探究教学
D.只有实验教学才是探究教学
3.下列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中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是( )。
A.识别
B.认同
C.发展
D.模仿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实验法和( )。
A.演示法
B.练习法
C.启发法
D.讲授法
5.某化学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时出现了失败,下列处理方式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找一些客观原因来为自己的失败开脱
B.对失败的实验不加评论.立即再重新演示一次
C.为了节省时间.下课后再给学生演示一遍
D.引导学生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改进后再演示一遍
6.下列属于化学实验的认识功能的是( )。
A.能创设生动活泼的化学教学情境
B.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C.能为学生检验化学理论、验证化学假说,提供化学实验事实
D.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
7.化学学习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是( )。
A.以实验为基础
B.在分子和超分子的微观层次上研究物质
C.化学知识再生产过程
D.由简到繁、不断深化、螺旋式上升
8.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是( )。
A.选定课题
B.查阅文献
C.研究设计
D.收集资料
9.王老师在“物质的分类”一节课中,首先让学生对自己之前所学过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自己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对问题进行讲解,以便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疑问所在。最后通过树状图的形式。将所学知识点进行展示.以便学生更好的记忆和理解。最后让学生自己将课堂开始的分类进行更正,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在这节课的设置中.体现了以下哪个过程?( )
A.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新课学习—解决问题
B.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新课学习—解决问题
C.发现问题—新课学习—理解问题—解决问题
D.研究问题—发现问题—新课学习—解决问题
10.“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适用于( )。
A.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B.探查学生的已有认识
C.转变学生的迷失概念
D.丰富学生的认识思路
11.学生化学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有( )。
A.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用发展的观点来考核学生成绩
B.要提高成绩考核的客观性.认真及时做好成绩的分析工作
C.考核有期中、学期或学年等考试
D.经常性的考查、阶段性的平时测验考查和总结性的定期考试
12.化学教学语言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工具.下列关于它的基本特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符合客观规律
B.符合化学学科特点
C.遵守语言逻辑规律
D.适应教育教学要求
13.高中化学课程中。体现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和侧重探究能力和方法培养的是( )。
A.实验教学
B.化学与技术
C.物质结构与性质
D.有机化学基础
14.下列属于化学课程目标内容特征的是( )。
(1)突出科学探究目标(2)立足基础知识目标
(3)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4)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
A.(1)(2)(3)
B.(1)(3)(4)
C.(2)(3)(4)
D.(1)(2)(3)(4)
15.下列不属于教学设计工作一般步骤的是( )。
A.设计教学目标
B.设计教学媒体
C.设计教学策略
D.设计教学模式
16.下列四种离子的半径最小的是( )。
18.断肠草含有多种毒素,其中两种毒素的结构简式如图l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3分。共25分)
21.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公元前5世纪.安培多克勒提出四原质说,认为世界皆由水、火、气、土4种原质构成。公元前4世纪,四原质说为亚里士多德所发展,他在四原质的基础上提出四原性:冷、热、干、湿。冷与干则是土,冷与湿则是水.热与干则是火,热与湿则是气。由于四元论具有感官表象的一致性.亚里士多德的四元论能为人们广泛接受.并统治了人们长达2 000多年。
素材2
1784年左右,卡文迪许研究了空气的组成,发现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占,氧气占。此外,他还确定了水的成分,从而肯定了空气是混合物而不是元素,水是化合物而不是元素。1789年,拉瓦锡在《化学概论》中明确提出了元素的操作定义:用现有的化学分析手段都无法分解的物质,可姑且称为“元素”。按照这样的定义.化学家们渐渐意识到早在人们学会利用火进行化学分析时,就已经能分解出11种单质:铜、铁、金、锡、银……1800年,戴维对伏打电堆做了改进,发现很多在火的作用下不分解的物质却经不起电的作用。1807--1808年.戴维用电化学方法分解出钠、钾、钡、钙、镁、锶6种活泼金属,使分解某些活泼的金属化合物得以实现。l814—1817年,约瑟夫.冯.夫琅禾费制造了一个棱镜光谱仪。紧接着.本生和基尔霍夫证明,根据两谱线在光谱中的位置可以得知某种特定金属的存在,利用这种方法,极少量的金属都可以检测到。
素材3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原子论后,受到科学界的普遍重视。原子论的核心是: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因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当时化学的重点工作。
道尔顿和贝采里乌斯分别以氢和氧为基准.对原子的质量进行了测量。1869年,人们已经发现了63种元素.门捷列夫按原子量的大小和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张表.这便是他的第一张元素周期表。门捷列夫的假说跟以往假说相比具有三个优势:一是对当时测得不准确的9种元素的原子量做了必要的修正:二是根据原子量的增长是有规律的这一科学假设,给周期表预留了6个空档;三是从当时的原子量测定数据来看,碲比碘重,钴比镍重,门捷列夫根据这两对元素的性质.将它们的位置做了必要的调整。
根据上述素材.回答下列问题: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历哪些阶段。
(2)从上述材料概括影响化学科学的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3)恩格斯说:“门捷列夫不自觉地应用黑格尔的量转化为质的规律,完成了科学上的一个勋业。”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22.阅读下列素材,回答有关问题:
素材1
下面是某教师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改进:
图3是改进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实验的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图3装好装置。
第二步:分别向横口管中加入0.1g KClO3固体,分液漏斗中加入3 mL浓盐酸,然后用脱脂棉塞住管口,再在脱脂棉上滴加NaOH浓溶液至脱脂棉完全浸湿。
第三步:将已验纯的氢气点燃,并将其从横口处伸入管中,塞上橡皮塞。此时立即打开活塞,浓盐酸流入试管中,放出氯气。
第四步:明显地观测到火焰由黄色逐渐变成苍白色,并且放出大量的热。火焰可以持续10~20 s,待火焰熄灭,将连有氢气导管的活塞取出,再塞上无孔胶塞。
素材2
下表是某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的调查统计。
根据上述素材,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素材l中改进的化学实验有哪些优点?当火焰变小时,增加哪些措施会使火焰变大?
(写出原因或者原理)
(2)分析素材2,谈谈本地区中学化学教师对“课程知识”认识存在哪些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三、诊断题(本大题1小题,15分)
23.某化学教师在一次化学测验中设计了下列试题.并对部分学生的考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答题情况如下:选择A的占24%,选择B的占4%,选择C的占20%,选择D的占52%。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题的正确答案是_________。
(2)如果你要讲解本题,请写出你的正确解题思路。
(3)请对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诊断。
四、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20分)阅读案例,并回答问题。
24.案例:
下面是两位化学老师关于“二氧化硫”的教学设计片段。
设计一
设计二
问题:
(1)说明两个教学设计片段的特点。
(2)根据上述设计片段说说情境教学的好处,以及在化学教学中应如何选取素材。
五、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30分)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
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0。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
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1.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0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
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人。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D。解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故本题选D。
2.【答案】B。解析:探究教学既重视过程,也重视结果,A选项错误。探究学习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但也需要教师的引导,B选项正确。探究教学应该视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等而定,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C选项错误。做实验只是探究教学的一种方法,如小组辩论也是探究教学的形式,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B。
3.【答案】D。解析:“识别”属于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认同…‘发展”属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模仿”属于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
4.【答案】B。解析: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等。故本题选B。
5.【答案】D。
6.【答案】C。解析:实验的教学认识功能主要是为了检验化学假说、验证化学概念和理论,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
7.【答案】A。解析: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8.【答案】A。解析:选定课题是化学教学研究的起点环节。
9.【答案】A。解析:该老师采取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再帮助学生分析问题,通过新课的讲授,最后由学生自己纠正问题的教学程序.最终达到使学生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
10.【答案】B。解析:“看到CuSO4溶液,你想到了什么”,这一问题是为了探查学生的已有知识。
11.【答案】D。解析:学生化学成绩考核的方式方法有经常性的考查、阶段性的平时测验考查和总结性的定期考试。
12.【答案】A。
13.【答案】A。解析:实验教学模块体现了化学学科的基本特点,侧重探究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14.【答案】D。
15.【答案】D。解析:教学设计工作的一般步骤是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媒体,设计巩固应用和反馈环节。整合局部设计、编制整体方案.试验测评和调整优化。
16.【答案】C。
20.【答案】A。解析:由两极反应可看出,a极上发生还原反应,b极上发生氧化反应。该装置可为原电池.如铁、石墨电极放到CuSO4溶液中。该装置也可为电解池,铁电极为阳极,CuSO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二、简答题
21.【参考答案】
(1)从元素周期表的发现始末,可以归纳出科学的化学理论发展需要经过5个阶段:量的积累阶段、假说阶段、验证阶段、完善阶段、解释阶段。
(2)影响化学科学发展的因素:①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发展;②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化学分析手段的发展;③化学科学的发展,有赖于科学家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对前人知识的积累。
(3)关于量变质变规律,黑格尔以辩证法观点第一次给质与量下了明确的定义,并阐明了两者的关系,指出事物的发展由量变到质变.质变是飞跃.是渐进过程的中断。门捷列夫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了量变质变规律,制定了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用表格表达的具体形式.它是反映元素原子的内部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充分反映出量变质变规律。根据元素周期表可以推测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以及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新的元素的存在和性质。
22.【参考答案】
(1)素材1中的改进实验装置制作简单,易操作,实验现象明显且药品用量少,在一个相对密封的环境中,既对尾气进行了处理.又排除了氢气在不纯的情况下点燃而产生的安全隐患。
当观察到火焰较小时,可以适当对横口管管底加热。由于随着反应的进行,浓盐酸被稀释,反应速率降低,通过加热可以增大反应速率。(其他合理答案亦可得分)
(2)表1中1~3项说明,不少教师对教科书缺少正确认识;4~27项的观点符合新课改的要求,但是教师的认可度较低。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如下解决办法:第一.教育主管部门与学校领导要真正落实新课改精神,具备新课程意识;第二,强化教师的教育信念和热情,使教师真正融入新课程;第三,改进对教与学的评价。
三、诊断题
23.【参考答案】
(1)D。
四、案例分析题
24.【参考答案】
(1)设计一中,教师使用真实情景作素材,立足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从中提出与化学相关的问题,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探究,将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学习与问题解决融为一体。其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感受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是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全面发展为宗旨的教学。
设计二中.教师纯粹是为了讲授知识.只完成了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涉及很少。
(2)情境教学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从而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境教学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知识、技能与体验的连接,进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质量。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化学实验、化学史、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经验等为素材。选取素材时,首先,要明确教学内容所处模块的功能定位,不同模块对教学素材的复杂程度、功能价值的要求也不同;其次,素材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再次,对于同一教学目标,可以选取不同的素材,促进学生思想方法的建构;最后,素材要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五、教学设计题
25.【参考答案】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物理性质。
②初步掌握铁的氧化物和铁的氢氧化物的化学性质,通过对灰绿色沉淀成因的分析.认识+2价铁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
①初步学会从物质分类和氧化还原的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
②通过对铁的化合物氧化还原性的预测,初步学会用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研究物质的氧化还原性。
③通过对铁的化合物实验演示与探究活动,初步学会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化学性质的思路和方法。
④通过对“氢氧化亚铁制备”实验条件的思考与交流,初步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②体验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衔接和运用,逐步培养主动运用知识、迁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①运用分类的方法,根据物质所属类别(金属氧化物、碱、盐)预测物质性质。
②整合实验过程,设计问题情景进行引导、启发式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