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现在是考证类的热门,有的人只准备两周就轻松考过笔试,而有的人辛苦两个月却没有结果,关键是抓住学习的重点和规划。综合素质包括学生观、教师观、教育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文化素养、阅读和写作,主要题型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写作。文都教资小编为打算参加2022教师资格考试的小伙伴们总结了一些知识点,希望助大家一臂之力。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的是( )。

A.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B.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C.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

D.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

2.某山区的教师林老师根据本地区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带领教师编写了《某某山区的植物》的教材,并在全区进行推广授课,这突出体现了林老师是( )。

A.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B.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C.课堂教学的管理者

D.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3.老师讲到“孔融让梨”的故事时,突然有学生说:“孔融真是傻瓜。”老师微笑着对全班同学说:“有人说孔融是傻瓜,你们怎么看呢?”这位老师的做法体现了( )。

A.以学生为本

B.以教师为本

C.以教材为本

D.以社会为本

4.材料:

李老师认为,要让孩子树立自信心,就必须让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在一次课上,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你有哪些优点?”同学们讨论得非常激烈,有的说自己乐于助人,有的说自己孝顺父母,有的说自己尊敬老师……大家发现原来自己和小伙伴都有很多优点呢。这时,一向活泼好动的小明把手举得很高。李老师说:“小明,你说说自己有哪些优点?”小明说:“你为什么总是叫我们说优点啊?我爸爸说,每个人都有缺点,大人有缺点,老师也有缺点,你也有,我想说缺点。”教室里一下安静了,李老师愣了一下,然后说:“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老师也有缺点,请大家经常帮助我哦!

“大家围绕小明的观点进行讨论吧!”大家七嘴八舌。最后,李老师总结道:“我们谈自己优点的同时,也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改正了缺点,我们会更强。”

课后,李老师在自己的日记里记录了这件事,并打算在合适的时间组织学生举办一次“我的小秘密”讨论活动,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平时不好意思说出口的缺点,并引导他们改掉这些缺点。

问题:

请结合材料,从教育观的角度,评析李老师的教育行为。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任务。素质教育的任务:第 一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大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社会素质包罗甚广,主要由政治、思想、道德、业务、审美、劳技等素质构成。

选项A,强调身体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基础,身体素质不好,其他各科素质也不会好。

选项B,心理素质是素质整体结构的核心层。

选项C,属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素质的表现。

选项D,促进学生能力的平均发展,这句话本身表述就存在问题,学生能力不能达到平均发展。

综上所述,D选项不属于素质教育任务,故本题选D。

2.【答案】B。解析: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要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林老师编写教材的做法是课程建设者和开发者的体现。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指出,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选项A,以学生为本,教师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选项B,以教师为本,以教育者为中心,发挥的是教师的权威,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选项C,以教材为本,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过程。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选项D,以社会为本,为本题干扰项。

题干中,老师及时引导学生针对“孔融真是傻瓜”的观点进行讨论,体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情感体验,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参考答案】

李老师践行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他的教育行为是值得肯定的。

首先,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在教育中使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部分人。材料中李老师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析自己的优点,同时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使学生都能认清自己,全面和谐地发展。

其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要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个体,存在差异性,因此在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以外还应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材料中李老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个性差异,也承认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并引导他们健康和谐地发展。

最后,素质教育的教育观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材料中李老师组织学生讨论,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践行素质教育的教育观的具体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化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